“百人太多,最多五十人,而且这五十人还得是总宪大人自己送来的学生。”
正所谓“漫天要价,落地还钱。”林河当然不可能去答应胡宗宪那三年后挑选一百名学生的条件,虽然说他这所学校,三年课程搞速成班的话,确实能培养出一批正当用的人才,但关键在于生源。
眼下林河自家学校的主要生源都是签了低息农业贷款的贫农子弟,而且年岁都不大,这些学生以后都是林河要大用的班底,自然是绝不可能叫胡宗宪拿去用的,起码在林河看来那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看着林河和胡宗宪讨价还价,赵文华在一旁笑了起来,然后朝胡宗宪道,“梅林,林先生既然已经这么说了,你便回去准备好学生吧!”
赵文华是旁观者清,他知道胡宗宪是听进去了他的话,不过他也不想想,林河那学校里的学生最大也不过十五六岁,过个三年以后即便学有所成,到他手底下做事,但终究是地方官吏眼中的黄毛小儿,办事不牢靠的。
胡宗宪被赵文华这一说,似乎也反应了过来,连忙道,“那便这样说定了,我回去便让人去挑选一批精于擅长实务的人去你那里。”
“总宪不必心急,我这边总还要两个月时间才正式开学,今年这上半年学校只怕是难以正常运转,总宪在这生源上不妨精挑细选一下,下半年来我这儿也是无妨的。”
林河点了点头道,胡宗宪能想到从他这儿要人是件好事,眼下大明朝真正治理地方的并不是那些走科举仕途出来的官儿,而是地方上的那些胥吏世家,这些人上升的通道被断绝,也只能在敛财上下功夫去了。
所以大明朝的统治内核实在是胥吏治国,不过是表面上看起来乃是文官治国,林河开学校的目的最初是为了培养技术性人才,反正他的记忆殿堂里,各种相关的工农业科技书籍不少,删删改改正适合这个时代。
林河是推崇工程师治国的,古代王朝为什么都是开国时强,然后每况愈下,虽然说不能都让文官们来背锅,但这口锅那些文官们起码要背上绝大部分,作为一个集体,官僚集团天生注定会变得臃肿,趴在王朝背上吸血,然后又没有什么建树,历代王朝每次有君主和改革派官员想要变法图强,反对的最大阻力便是官僚集团本身。
掀起心学理学之争,林河的真正目的是要扩大化这个争论,让天下人都知道读圣贤书最后读出来的是些什么玩意,先要让所谓读书人的神圣光环不再,才能谈变革科举,同样也只有为嘉靖皇帝培养出真正能干,能为朝廷赚钱和治理百姓然后又对皇权忠心耿耿的人才,那些以儒家典籍为根本却只能空谈误国的官员才会彻底失去生存的土壤。
……
湖心岛上,司马徽瞧着一群已经气急败坏,在那里喊着异端邪说要对他喊打喊杀的生员,一脸的鄙夷,这科举八股考出来的便只是这等货色,耐怪当今天下日渐衰颓,若今后各地为官的都是这样只知道空谈的腐儒,国事哪堪有为。
高台下的百姓们见着台上那群穿着绫罗绸缎的读书人气急败坏地在那里骂些他们听不懂的话,也觉得今天当真是瞧了个稀奇,原来平时里觉得高高在上的秀才老爷们也有讲道理讲不过别人的时候,而且瞧他们输了的架势和那大街上撒泼骂街的无赖也没什么两样吗?
张桥和张应治两人都快要被气疯了,今日这场辩理从一开始,那司马徽就毫无辩论之义,他们每说一段大道理,这厮就用大白话说给台下那些百姓听,然后还加以抨击评论,这哪里是在辩理,分明就是借他们做筏子,来抬高他泰州学派的学问。
可是最可恶的便是台下那些蠢蠹百姓,却还给那司马徽鼓掌叫好,对他们所讲义理毫无感触,果然都是天生的朽木,活该一辈子当那在地里刨食街头讨饭的泥腿子。
二张来时,自然也是纠结了一帮同为理学中人的生员和读书人以壮声势,这年头文坛之上谁不是这样做的呢,自古以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除非你的才华到了李杜苏辛的境界,实在是叫人无话可说,不然总还是会有抬杠的跳出来说三道四。
所以在大明,所谓的文坛领袖,才华文章且不去说,如果没有一帮子捧着的门人弟子,那还配称得上什么领袖群伦,一个人曲高和寡有什么用,徐渭东南狂士的名头够不够响亮,真要论起文
第三百五十二章 蠢蠹百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