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赵文华的投名状,他确信嘉靖皇帝是绝对不会清楚漕运里面四大仓里那些隐秘的。
“李公,这些也不过是我道听途说而来,至于真假,我也不好说。”
赵文华没有把话说死,事实上若不是他曾经动了打漕粮的主意,从而使手段去了解其中猫腻,不然的话他还真不清楚漕运衙门下面的那些大仓里那些官吏居然还能这样玩的。
“这些混账行子,皇爷的江山就是给他们这样败掉的。”
李芳已经完全可以用气急败坏四字来形容了,离开京师的这段时间,对他来说,既是人生里最美好的一段生活,同时也是最差劲的一段时光。
听着赵文华爆出的猛料,沈科这个嘉兴知府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国朝的财政一直都是大问题,原本他还以为是政策出了问题,没想到到最后竟然连漕粮如此重要的事情上,底下的官吏们还敢这般挖国朝的根基。
徐渭则是默然不语,赵文华说的,他原先只是有所猜测,并不敢肯定,但是此时听了赵文华所说,他心中只是一片冰冷。
众人中也唯有林河最为平静,大明朝的问题,根子就在官吏上,漕粮能出这样的事情,他一点都不奇怪。
“李公何必动怒,这样的事情,想来也不是本朝就有。”
林河朝李芳劝道,其实漕运这事情上几次政策的变化,可以说大明朝之前不是没有有识之士看出其中的弊端,只不过他们没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思路还是在于大明重农抑商的国策上。
明朝的商品经济发展其实还真是在万历朝起来的,在万历朝以前,大明朝的很多商业政策或者应该说就压根没什么商业政策,虽然商税的税率低得惊人,但是原有的户籍制度却死死地把农民绑死在了土地上。
眼下嘉靖朝商业有所兴起,乃是因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只不过这年头商人的地位依然不高,等到了万历朝时,官商合流,哪怕中晚明大明朝的经济异常发达,可是朝廷却压根没能从中捞取到任何好处,最后崇祯还得继续往农民身上加派辽饷,于是被逼得彻底没了活路的农民便让大明朝彻底完蛋了。
漕粮运输的事情,在林河看来,要解决也不是难事,那便是让民间的商人百姓去承包运输的事情,漕运衙门作为监督者即可,只不过这样的事情是绝不可能发生在眼下的大明朝的。
虽然后世吹什么大明“治隆唐宋,远迈汉唐。”但说老实话,那真的是给大明脸上贴金,历朝历代,大明朝的百姓可以说是赋役最重的,林河当年还记得中学时有篇白居易的《卖炭翁》,说得是唐朝的太监们低价强买卖炭翁的一车炭,最后那一段写得很清楚,“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当时林河可是记得课堂上老师很是好生批判了一下唐朝的太监们的这种行为,但是眼下在大明生活了大半年,林河却愕然发现,当年课堂上被猛烈批判的唐朝太监们低价强买的行为比起大明朝直接让百姓上贡,一分钱都不给还得自己掏银子补贴的行为,简直算得上是菩萨心肠了。
大明朝之前的历朝历代,虽然也有赋役重的时候,但是但凡是大一统王朝,总还是要些脸面的,有些赋役让底下的百姓去做工,总还是给些工食银的,哪里像大明朝,赋役征发之下,一分银子不给,还得自带干粮。
就拿大明朝京师皇宫还有各部衙署每年冬季取暖所用的木炭来说,压根就不是采买,而是直接下赋役,让京师周围的百姓自带干粮去周围的山上伐木烧炭,不能完成的话那便罚银子抵交。
后世老说北京沙尘暴黄沙多,但实际上北京从大明朝中期开始,四周就开始沙漠化了,除了因为供暖所用的木炭肆意砍伐,还有便是为了抵御套虏,生怕套虏藏兵于山林,更是烧山以做应对。
总而言之,对于大明朝官员治理国家的水平,林河向来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测那些士大夫的,在这个程朱理学盛行的时代,底下的老百姓当真是没被这些家伙当人看待的。
大明朝已经习惯了用官府权威去压迫剥削老百姓,像是漕粮运输这种事情,过去历代征发民夫运送,至少不会让民夫们自己掏银子运送,好歹还给口吃的。只有大明朝,官吏们还能利用这运送之事上下盘剥。
第三百一十一章 卖炭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