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分家没几日,祖母病笃,临终前叮嘱吴长春、吴起元:“当儿子的,要知道为父服其劳。你们爹爹一生辛劳,不要再给他增加负担。你俩,是四兄弟里最会读书的。可眼下的情形……咳咳……恐怕只能一人读书,一人治生产。”
吴长春立马回道:“祖母,我去治生产,四弟可继续读书。”
听他如此说,祖母这才安心辞世。
虽说读书、生产之责已定,但吴起元并不这么想,暗地里,他一直在托人找事做,打算边读书边治业,不然他良心难安。别的且不说,三嫂邵氏嫁进门来,颇受牵累,吴起元委实过意不去。
过了年没多久,通州知州孙云锦将调往江宁任发审局委员,便聘请吴起元担任他的书记。吴起元极力按捺住心头狂喜,致书问起父母的意见。分家之后,父母住在通州老家,而吴长春、吴起元住在海门常乐镇。当年,父亲曾侨居于此,娶妻生子,这里便是吴起元自小最熟悉的地方了。
吴彭年、金氏哪有不允之理?只在回书中嘱咐他不要误了学业。
这也正是吴长春所担虑的,吴起元却对他笑道:“孙师本就是博学之士。”这话没错,孙云锦本是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曾以诸生【注1】入曾国荃【注2】幕府,后来一再高升,官运亨通。其人又高风峻节、爱民如子,官声极佳。
“嗯。”
“孙师还与我说,我可以一边帮他做事,一边读书、应各书院试。”
“哦,这是再好不过了。”
“不仅如此。三哥,你想,如今四海鼎沸,若只终日埋首读书,未必能适应当前之局势。”
他既如此说,吴长春也放心下来。
还有一句没说的话,兄弟俩都心照不宣。孙云锦给吴起元的月薪,足有十金之多,自可解吴家的燃眉之急。
孙、吴二人一同赴任,一路上,触目满是苍山绿水,所言皆为民生大计,再是惬意不过。
同行之人,还有孙云锦的长子孟平,正值读书年纪,很是聪明好学。孙云锦便将他的学业,托付给了吴起元。
正说时,便有下人来报,江宁就要到了。
秣陵、建康、金陵……都曾是江宁的旧称。及至清康熙年间,将江南省划为江苏、安徽两省,江宁即为省城,乃取江宁、苏州二府之首字而成。作为省城,江宁之气象,自非通州可比,况说此地乃是人文渊薮之地,学风蓊郁。
方才安顿下来,吴起元便投考了几所知名的书院。这些书院都是地方一流的学府,本就是人才济济之所,一时之间未获赏识也属常理,好在惜阴书院的院长,对吴起元亲眼有加。
8
《复淮水道说》《河防一览》《治河方略》……
前人治淮的著作,摊了一桌。
孙云锦携着孙孟平跨进吴起元房间时,见着眼前的情形,微微一愕。
抄起《河防一览》《治河方略》,孙云锦疑惑道:“既有《治河方略》,何须看《河防一览》?”
 
第6章 柳暗花明又一村(7)(8)[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