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是太多,而且明军又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军粮不够吃了。
其实魏忠贤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也给出了解决之法,就是打欠条,向各地乡绅借粮。
这倒不是说魏忠贤准备空手套白狼,让明军去搜刮地方。
主要原因是之前明军要携带大量的粮草辎重,所以不能带太多银子。
这才导致没有银子付账。
至于容易携带的银票,大部分地主老财根本不认,只想要现银或者黄金。
最后没办法,想要完成九千岁给的任务,明君遇到不愿配合的地主老财就是扔一张欠条,然后就招呼带来的灾民把粮食搬走。
想反抗的,那不好意思,明军走了之后,灾民要是把你家抢了,人杀了,那只能怪你运气不好。
明军的这种做派,当地官员气得跳脚,一份份奏折被送往了京城。
然并卵,这种折子全都被烧了,根本不会出现在崇祯皇帝的案头。
明军借来的粮食,除了自己要吃一部分之外,其余全都拿来赈济灾民。
从京城来的一部分明军,其实最开始的时候也是灾民,跑到京城求活命,有幸被招进去当了兵。
对于赈济灾民的操作流程,这些人不要太清楚。
架锅烧水,一大锅水里面只放上少量的米麦,加上野菜或者树叶,树皮也行,就这样煮粥给灾民吃。
灾民们非但没有抱怨,反而都对朝廷感激涕零。
因为他们都知道,有这玩意儿吃已经不错了,总比吃观音土要强。
救灾的同时,军队开始组织百姓迁移,每天只走上几里路,但却没有一天停歇。
等到走出了陕北的地界后,情况就要好一些了,粮食不够,就找沿途的官府借粮。
还是老规矩,用欠条换粮食。
不过对于地方县城,肯定不能与那些地主老财一样。
这些欠条会在一个月内兑付,京城会拿出真金白银给地方弥补损失。
说白了,这就是九千岁在拿自己信誉做担保。
现在全天下谁不知道九千岁不缺钱,因此这一政策执行的还算比较顺利。
至于为什么不命令地方官开仓放粮,任由军队取用,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如果这样做了的话,不知道又有多少粮食会被倒卖出去,好处绝大部分都会落入地方官的腰包。
这种套路从古至今都没变过,魏忠贤就是防着他们这一手。
依照这种进度,在两三个月之内应该能够将陕北的灾民全部撤离。
当然了,那种非要守着自家田地不离开的,朝廷也没有办法。
以后是生是死,那全都靠自己的运气了。
第154章 朝廷大军开进陕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