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陕西,此时已经发生了大旱,整个陕北地区连续三个月没有一滴雨落下。草木皆被烤焦,粮食庄稼颗粒无收。
      该地区荒象毕露,到处皆是“父弃其子,夫鬻其妻”,“掘草根以自食,采白石以充饥”的景况。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没有吃的,为什么不下河捕鱼,捉泥鳅,螃蟹。
      实际上,有一些历史常识的朋友都知道,到了这个时候,河水都早已经干了,那还有什么河鲜?
      即便是虫子,都早已经被灾民们吃光了。
      灾民们还吃老鼠,所以古代历史上频频爆发瘟疫,就这么来的。
      陕西地方各个县衙面对严重灾荒,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救济措施,例如,“弭盗赈饥”、“捐俸煮粥”,并积极地向上申述。
      在历史上,陕西地方官的申诉根本没用,朝廷等到第二年才派人下来赈灾。
      可那些官员是什么尿性,不用猜也知道。
      朝廷拔几十万两银子下来,能有几万两落到百姓头上,都已经是烧高香了。
      反而在一些高官的撺掇下,崇祯皇帝下旨征收辽饷,一征就是好几年,一征就是几十万两。
      在这种情况下,陕西人民不反了才见鬼。
      ……
      魏忠贤派军队来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些晚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无辜枉死。
      五万大军到达陕北灾区,宣布的第一个消息就是征兵,只要不患有严重的疾病,看起来还过得去,就可以加入明军。
      吃皇粮,保证不被饿死。
      这一下子不得了,引来了无数男人争先恐后的要加入军队。
      上到五六十岁的老人,下到八九岁的孩子,都想要借此活命。
      人数更是多的让人头皮发麻。
      第一天的时候,来进行报名登记的有一千多人。
      第二天就达到了一万多。
      第三天五万多。
      等到第七天的时候,想要加入军队的人已经有十几万。
      负责领军的几个将领发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只能提前行动,让每五百老兵管理一万新加入的灾兵,带着他们进行迁移。
      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向东前往辽东,二是向南前往安南。
      这两个地方都是战场,急需兵力补充。
      同时也意味着,灾兵有很大可能性会成为炮灰,连死在哪里都不知道。
      现实就这么残酷,古人为什么不愿意离开家乡,人离乡贱,并不是用来说离开家乡的人品德卑贱,而是说离开家乡后他的价值变得卑贱,只能任人欺负。
      尽管大量招收灾民加入军队,可受灾的人数

第154章 朝廷大军开进陕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