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三十二年冬,明国松京城的雪比往年更早落下。城北的皇家别院被临时征用,来往的马车都挂着相同的黑色帷幔,车轮碾过积雪时几乎听不到声响。
别院正厅里,二十余人围坐在长桌旁。明国的钢铁大王周启元、宁国航运巨头林氏家族继承人林茂、越国最大纺织企业老板赵显、洪州共和国煤矿联合体主席王秉义……
这些平日里在各国呼风唤雨的资本家,此刻脸上都带着相同的凝重。主位上坐着明国皇帝朱祁钧,他面前的白瓷杯里,茶水早已凉透。
“朱昭熙在玄中城的讲话,诸位应该都知道了。”朱祁钧的声音打破沉默,他将一份文件推到桌中央。
“基础医疗站、义务教育、反垄断法……她每一条都在冲着我们的根基来。现在虞国的纺织厂给工人开的工资,是咱们明国工厂的两倍还多,再这么下去,用不了几年,各国的工人都会跑到虞国去。”
周启元捏着眉心,手指关节泛白:“上个月我去考察了松江府的钢铁厂,熟练工流失了三成。那些无产阶级组织宣传说虞国的工厂管吃管住,工伤了能拿到半年工资。这些条件,咱们要是跟进,利润至少得砍一半。”
“砍一半也得跟。”林茂猛地拍了下桌子,“宁国的船运公司已经开始用虞国造的汽轮机,速度比咱们的老蒸汽机快四成。再不想办法,别说工人留不住,连咱们的产业都得被虞国给打垮了。”
这话戳中了所有人的痛处。桌上的人都清楚,朱昭熙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喊口号,而在于她真的能让无产阶级看到“更好的日子”。
虞国的劳动积分制度、免费教育、退休保障,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任何宣传都有说服力。
“光靠各自为战不行。”越国代表赵显开口,他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大会,语气却很坚定,“虞国是举全国之力推社会主义,咱们也得把资本拧成一股绳。”
朱祁钧点头:“这正是我召集诸位的原因。朱昭熙说要让无产阶级当家作主,咱们就偏要证明,资本主义能让日子过得更好。”他顿了顿,抛出早已酝酿好的计划,“我提议,把越国作为试验场。”
满座皆静。越国位于乐洲南部,与熙洲的虞国隔着重洋,是六大强国中距离虞国最远的国家。更重要的是,越国的皇室与资本家关系密切,土地集中程度低,工人占比达三成,既具备工业基础,又没有明国那样根深蒂固的封建残余。
“越国的优势在于‘平衡。”朱祁钧解释,“作为第一批建国的国家,皇室有权威,资本家有实力,工人数量足够多,相比于我们明国,越国的基础是最好的。咱们把资源往越国倾斜,做出一个样板,让全联邦看看,资本主义能比社会主义好多少。”
具体方案在三天后敲定。各国资本家联合成立“振兴基金”,首期注资折合两亿银元,全部投向越国的民生与工业:
工人工资三年内分阶段提高,最终达到虞国同岗位的九成;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站,常见病诊治免费,重症报销七成;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费用由基金承担;工厂必须配备安全设备,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五十六小时。
“这些还不够。”王秉义补充,他常年跟矿工打交道,最懂底层需求,“得让那些泥腿子觉得‘有奔头。比如允许工人持股,盈利了能分红利;表现好的工人,可以进管理层。”
第358章 资本联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