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发言结束,厅内先是寂静,随后响起稀疏的掌声。掌声不大,却比选举结果宣布时更真诚。小国代表们明白,朱昭熙的各项改革,至少有一半是在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几大成员国代表虽然还是有些顾虑,却也挑不出明显的错处,这些政策确实能让联邦的运转更顺畅,而顺畅的联邦,对他们的工商业同样有利。
     朱昭熙走下发言台时,议事厅秘书迎上来,递过一份签好字的任命书。她接过,看了一眼,然后放进随身的公文包里,大步走向自己新的工作岗位。
     对于虞国的情况,朱昭熙并不怎么担心。在她离开坤泽城的前三天,虞国召开了一次内部会议。
     参会者只有五人:即将离开虞国前往玄中城的朱昭熙、李怡、赵卫东、周明远、陈淑琴,这几个人都是虞国管理层的核心成员。
     “这次去玄中城,肯定是要常驻的,至少四年的时间里,我是不可能经常回来主持虞国的政务了。”朱昭熙的声音打破沉默,她将亲手签发的对李怡的任命交到了李怡手里。
     “你的任命已经在会议上表决通过了,也就意味着你在我离开之后,要负起我之前的责任,希望你不要懈怠。”
     李怡接过任命书,仔细查看。她的动作不快,手指在“特殊情况处置权”条款处稍作停顿,随即继续往下看。五分钟后,她抬起头,表面上虽然镇静,但还是被朱昭熙看到了一丝动容:“请您放心。”
     “嗯。”朱昭熙点了点头,对李怡她还是非常信任的,毕竟这是她亲自培养出来的人。
     育才院可谓是朱昭熙当年最重要的基础项目。朱昭熙得到管理育才院的权力之后,就非常用心地打理。最初的用途很简单:收留孤儿,教他们识字、干活。但随着虞国的建立,这里逐渐变成了特殊的培养基地。
     孤儿们从七岁开始接受系统教育,上午学算术、机械原理,下午参加劳动。他们对“集体”的认同感远超常人。
     成年后,一部分人进入技术部门,负责研发、管理;另一部分则分配到基层,从村长、车间主任做起。如今这些育才院出来的学员,可以说是遍布到了虞国乃至联邦的各行各业。
     李怡也是其中的一个。她三岁进入育才院,因天资聪颖被重点培养,十五岁提前通过大学入学考试,主修机械工程与管理学。
     十六岁那年,她主动申请加入远洋船队,在货轮上担任轮机长助理,四年间参与过七次远洋航行,因排除一次引擎故障获颁表彰一次。
     退伍后,她被分配到沃垦省红旗集体农庄任技术员,用三年时间改良了当地的土豆种植技术,使亩产提高40%。
     三十一岁那年,她调任沃垦省工业厅厅长,主导建设了该省第一座内燃机车厂,仅用十八个月就实现了量产。
     “育才院出来的人,有三个坎要过。”朱昭熙的声音拉回众人的注意力,“第一是权力关,别以为坐上高位就能说了算,忘了初心和根本。”
     “第二是利益关,工厂的奖金、农庄的分红,哪怕多拿一分一毫,都是对原则的违背;

第357章 虞国新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