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朱祁钧深以为然:“还要放开一点他们的上升通道。越国的议会拿出两成给工会代表,让他们也能坐上谈判桌,掌控了权力的工人,到时候可就不算工人了,我就不相信他们那些人真的会有那么无私。”
     计划的核心,是“用资本换时间”。他们算过一笔账:按这个方案,越国的资本家利润会压缩到原来的三成,但只要能稳住无产阶级,争取到五年时间,就能在科技和工业上追上虞国。
     资金到位的速度远超预期。周启元的钢铁厂立刻调了十座高炉的产能,专供越国的铁路建设;林茂的航运公司开通了越国到宁国的直达航线,运费减半;王秉义则把洪州共和国的煤矿技师,以三倍工资挖到越国,指导新矿井建设。
     更关键的是“人才战争”。各国资本家联合开出条件:凡愿意赴越国工作的科学家,年薪是虞国科学院的两倍,提供带花园的住宅,子女可入读贵族学校。
     明国的机械专家张启明、宁国的化学家李修远、洪州共和国的物理学家陈敬之……这些原本在虞国也有名气的学者,陆续登上了前往越国的轮船。
     越国皇室也全力配合。皇帝朱祁锂签署诏令,将皇室名下的五座庄园改建成学校,把每年的“皇室特供”削减六成,省下的钱投入医疗站建设。他甚至亲自去纺织厂视察,跟工人一起吃了顿午饭,这在以前是绝无可能的事。
     变化在半年后显现。越国汉城纺织厂的女工金顺姬,原本每月工资只能买三十斤米,现在涨到了四十五斤,还能免费领布匹。她把女儿送进了新办的学堂,自己晚上去夜校学认字,课本上印着“勤劳致富”四个大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以前觉得虞国好,现在看来,咱越国也不差。”金顺姬见人就说,“厂里装了通风机,夏天不那么热了;上次我男人在矿上伤了腿,报销了八成医药费。”
     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越国的报纸每天刊登“民生改善”新闻:哪里的医疗站开诊了,哪所学校建成了,哪个工厂的工人分到了红利。
     与之配套的,是铺天盖地的“资本主义优越性”宣传,报纸上比较着越国与虞国的工资差距,广播里播放着学者解读“自由经济的活力”,连戏台上都多了“勤劳工人发家致富”的新戏码。
     为了让“样板”更可信,越国真的开放了议会席位。十名工会代表走进议会大厅时,记者们的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这些代表中,有纺织女工,有矿工,还有码头搬运工。他们提出的“提高夜班补贴”“改善宿舍条件”等提案,很快就被议会通过。
     “咱们现在也是国家的主人了。”矿工代表郑万洙在接受采访时说,“没必要学虞国那套,咱们的制度能改好。”
     资本的集中投入,让越国的工业也突飞猛进。新建的钢铁厂采用了宁国的最新技术,产量两年内翻了一番;纺织厂引进了自动化织机,效率直追虞国;造船厂造出了能与虞国媲美的蒸汽船,往来于各国港口时,船身上“越国制造”的字样格外醒目。
     到联邦三十五年,越国已经形成了从采矿、冶炼到机械制造、船舶建造的完整产业链,成为除虞国之外,联邦第二个拥有全产业链的国家。
     科技上虽然还落后虞国一截,但在纺织、造船等领域,已经能与虞国分庭抗礼。
    喜欢。
  

第358章 资本联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