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主任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小沈,有没有兴趣到市里工作?”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都惊呆了。
张处长脸色一变:“王主任,这...”
“别紧张。”王主任笑笑,“只是问问意见而已。”
沈良心里翻江倒海,但表面还是很冷静:“我在这里挺好的,暂时没有其他想法。”
“好吧。”王主任没有强求,“不过如果你改变主意了,随时可以联系我。”
他递给沈良一张名片,然后转身离开了。
看着王主任的背影,沈良若有所思。
看来4号炉的成功已经引起了上级领导的注意。这是好事,但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
他必须继续证明自己的价值,否则这种关注很可能变成怀疑。
晚上回到宿舍,沈良开始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4号炉只是小试牛刀,真正的大戏还在后面。他要逐步展现出自己的“天才”,但又不能太过突兀。
连铸技术,这应该是下一个突破口。
在这个时代,中国的连铸技术还很落后,大部分钢铁厂还在使用传统的模铸工艺。如果能够设计出一套简易的连铸设备,必然会引起轰动。
沈良拿出纸笔,开始画草图。
凭借前世的记忆,他对连铸机的结构了如指掌。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用现有的材料和工艺制造出可行的设备。
一张又一张图纸被画出来,又被撕掉。
沈良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体现出先进性,又不能超出当前的技术能力太多。
夜深了,宿舍里其他人都已经入睡。
沈良还在台灯下画着图纸,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这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一场精心的表演。他要让所有人相信,这些创新都是他通过学习和思考得出的。
而不是来自未来的记忆。翌日清晨,沈良照常来到车间。
昨晚那些连铸机的草图还在他脑海中盘旋,但现在不是急于求成的时候。
“小沈!”老张师傅远远喊了一声,快步走了过来。
沈良抬头看去,发现老张脸上带着一种奇怪的表情,像是兴奋,又像是担忧。
“怎么了张师傅?”
“你知道昨天那个王主任是谁不?”老张压低了声音,“市工业局的副局长!专门管重工业的!”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副局长?看来这事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他问了厂长好多问题。”老张继续说道,“都是关于你的。”
“关于我?”沈良假装惊讶。
“对啊,问你平时的表现,技术水平,还有...”老张停顿了一下,“还问你有没有什么背景。”
沈良明白了。王主任怀疑他。
一个26岁的大专生,突然展现出超常的技术能力,任何人都会起疑心的。
“那厂长怎么说?”
“厂长说你就是个普通技术员,没什么特殊背景。”老张拍了拍沈良的肩膀,“不过小沈,你最近还是低调点吧。”
沈良点点头,心里却在盘算着对策。
看来他需要制造一些“学习”的痕迹,让所有人相信他的技术进步是有迹可循的。
上午的工作时间,沈良故意去了趟技术图书室。
这里堆放着各种技术资料和期刊,平时很少有人来。
沈良找到了几本关于冶金工艺的老书,坐下来翻阅。
管理员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戴着厚厚的眼镜。
“小沈?你怎么有空来这里?”老头有些意外。
“想学点东西。”沈良举了举手中的书,“4号炉改造后,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老头满意地点点头:“好啊,年轻人就应该多学习。这些书都是好东西,只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看了。”
沈良装模作样地做着笔记,实际上在回忆连铸技术的要点。
他需要一个合理的“发现”过程。
下午,沈良回到车间,开始寻找切入点。
他故意在铸造区多停留了一会儿,观察工人们的操作。
传统的模铸工艺确实存在很多问题:钢水浪费大,铸坯质量不均,生产效率低。
“师傅,”沈良走向一个正在脱模的老工人,“这样铸造是不是有点浪费?”
老工人停下手中的活:“什么意思?”
“你看,这些边角料都要重新回炉,还有这些缺陷部分...”沈良指着废料堆,“如果能连续铸造就好了。”
“连续铸造?”老工人摇摇头,“那是外国的技术,咱们搞不了。”
沈良装作若有所思的样子:“是吗...连续铸造...”
晚上,沈良又去了图书室。
这次他翻出了几本国外的技术期刊,虽然大部分内容他早就烂熟于心,但还是认真地做着笔记。
管理员老头过来看了看:“小沈,你在研究什么?”
“连铸技术。”沈良头也不抬,“我在想能不能改进一下咱们的铸造工艺。”
“连铸啊...”老头叹了口气,“这个技术国外确实有,但是设备太复杂,咱们厂买不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如果自己造呢?”沈良抬起头。
老头愣了一下,然后摇头笑了:“自己造?小沈啊,你想得太简单了。那些设备的精度要求可不是开玩笑的。”
沈良没有争辩,只是继续翻看资料。
接下来的几天,沈良开始有意无意地在各种场合提到连铸技术。
他会在食堂吃饭时跟同事讨论,会在车间休息时向老师傅请教,会在技术会议上提出疑问。
渐渐地,所有人都知道沈良在研究连铸技术。
“这小子又在琢磨新花样了。”有工人这样议论。
“年轻人就是想法多。”也有人这样说。
第374章 项目基本上十拿九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