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启元五年,深秋。
太行山脉,那条曾经被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如今,已经被一条蜿蜒的、充满了工业与智慧之美的钢铁巨龙,彻底驯服。
当最后一节“齿条轨道”,在太行山南麓的出口处,被稳稳地铺下时,标志着“京武铁路”工程中,最为艰巨、也最具挑战性的山区路段,全线贯通!
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整个帝国。
它所带来的,不再是初见奇迹时的那种狂热与震惊。
而是一种更深沉,也更具分量的、举国上下的自豪与自信。
人们已经不再怀疑“火车”能否翻山越岭,他们开始理所当然地,期待着这条钢铁大动脉,早日抵达南方重镇。
然而,对于总工程师张柱子和他那支无所不能的“皇家营造司”而言,真正的考验,还远未结束。
因为,在平坦的南方平原之上,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看似不起眼,却足以让工程陷入停滞的……难题。
……
难题一:沼泽与湿地——“排骨”浮基的诞生
当铁路工程,推进到两湖平原与江南水乡的交界地带时,工程队遇到了大片的、连绵不绝的沼泽与湿地。
这里的土地,含水量极高,土质松软如泥,根本无法承受铁轨和火车那沉重的压力。
传统的夯土路基,在这里,铺上一层,便会下沉一层,如同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无底洞。
一时间,工程的进度,被迫停滞了下来。
消息传回京城,营造司内,再次灯火通明。
这一次,张柱子没有再闭门造车。
他将从南方采集回来的土壤样本,以及当地详细的水文地理图,摆在了所有工程师的面前,召开了一场“集思会”。
“诸位,”他开门见山,“难题,就在眼前。传统的路基之法,已然失效。我等,需另辟蹊径。”
有了之前攻克黄河铁桥和太行隧道的经验,在场的工程师们,早已养成了“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思维习惯。
他们围绕着沙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最终,一个从格物院“仿生司”(一个研究动植物结构的新兴科系)毕业的年轻学子,提出了一个天才般的设想。
“总工大人,学生曾观察过水黾(水上漂浮的昆虫),其能在水面行走,并非其体轻,而是因为它有数条长腿,将自身重量,均匀地分散到了足够大的水面之上。”
“我们……是否可以,模仿此法?”
他大胆地在沙盘上,用木条演示起来。
“我们不需将路基填满。我们可以先在沼泽之上,像搭建木筏一样,铺设一层巨大的、由坚韧的楠竹和硬木制成的‘井字形网格结构,我称之为‘地龙骨。”
“再在这‘地龙骨之上,横向铺设无数根紧密相连的枕木,如同人的排骨。最后,才在这‘排骨之上,铺设铁轨。”
“如此一来,火车的巨大重量,便不再是压在一个点上,而是通过这巨大的‘排骨浮基,被均匀地,分散到了整片沼泽的表面!只要单位面积的压强,小于沼泽的承载力,那我们的铁路,便能……像水黾一样,稳稳地,‘浮在沼泽之上!”
这个被后人称为“筏形基础”或“排骨浮基”的方案,充满了智慧与想象力!
它一经提出,便立刻得到了张柱子的认可和完善。
很快,第一段“漂浮”在沼泽之上的铁路,便试验成功!
当沉重的工程列车,稳稳地,从那片看似柔软的土地上,呼啸而过时。
所有人都知道,横亘在帝国南方腹地,那最后一道柔软的屏障,也被彻底攻克!
湿地难题,破解!
……
难题二:标准化与量产化——“流水线”作业的终极形态
铁路,越修越长。
所需要的铁轨、枕木、道钉、乃至是机车的零部件,其数量,也达到了一个空前恐怖的规模。
仅仅依靠燕山和江陵的两座钢铁厂,进行“小作坊”式的生产,已经
第550章 所有难题,尽皆破解[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