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这是后话了。
叶子让狗娃教妹妹、弟弟识字、数数,可二狗却不感兴趣,光知道玩,甚至不时和邻居的孩子打架什么的。家里没有电视机,也没收音机,看画本、听故事是孩子们平日的乐趣所在。
虽然吴家婆婆当年是带着儿女讨饭过来的,但老人家早年则生长在大户人家,念过私塾,有些文化,不时给孙子们讲些薛仁贵、岳飞、“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的故事。县里组织了盲人宣传队,盲人拄着拐杖、挎着二胡、背着板鼓,转村子吃派饭、说书。听说书也是孩子们的一大乐趣。庄户人的娃儿就是在这样清苦但却自由自在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的。
这时候,庄户人穿衣戴帽还是靠自家做的土布,这里把土布叫做“棉布”。生产队每年按人口给各家各户发“布票”,一口人一年二尺布票,用来购买“洋布”。洋布是对土布而言的,就是指工厂里头用机器纺织的布匹。没有布票,不卖给洋布;但有布票、没有钱,也买不到洋布。以前孩子小,为了省钱,叶子家一年到头几乎不买洋布,都是穿土布,多余的布票就转卖给人家用了。可再能干的媳妇,也纺织不出来像洋布一样薄、一样细、一样漂亮的土布,小年轻还是更喜欢洋布。
孩子是爹妈的心尖儿,爹妈总希望把自家孩子打扮得比别人漂亮;即便是再没有条件,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更好的给儿女,而把苦留给自己。
渐渐的,天儿开始热了,再有一阵子就要过“六一儿”童节了,叶子从板箱里拎出一个鼓鼓的红袱子,又从袱子里的衣服口袋里取出一只裹着的手帕,拿出攒下的钱,数了数,留下点家里必需的,又拿上布票,就骑着自行车往清溪镇上去了。
不多时,便到了镇上的供销社。叶子拿出自己事先算好的尺寸,选来选去买了几块便宜的也就是人家整匹布卖得剩下的布头儿,有蓝的,有绿的,有白的,还有小碎花的。
从供销社出来,叶子没去街上逛,就径直回到家,又是量又是剪的,开始一针一线地给孩子们做衣裳了。
这时,乡下衣裳的款式比先前已经有了变化。以前,不论大人小孩都是中式的;而眼下,已经改为西式的了。就上衣而言,男式的四个兜,女式的两个兜的。至于裤子嘛,主要区别在腰口和裤缝上;当然,中式裤子和西式裤子的口袋也有明与暗的不同。
庄户人家孩子多,一年到头分也不到什么红,所以一般孩子们一年最多做两次新衣裳,一次是春节前,另一次就是儿童节前。至于大人嘛,那就不一定了,缝缝补补是经常的事,只要有穿的,只要过年或者红白喜事不穿补丁衣服就行。
叶子紧赶慢赶,赶在儿童节前一天晚上,总算给三个孩子都做了身新衣裳。狗娃和二狗是白衫子、蓝裤子,杏儿自然是小碎花衫子、绿裤子了。
可谁知二狗不高兴,非要和杏儿一样穿绿裤子。叶子夫妻俩、还有吴家婆婆都说,绿裤子是女孩家穿的。可这二狗就不行,非要也给他做一条绿裤子。好在这时二狗才三岁半、不上学,于是,第二天下午,叶子便一路哄着二狗来到了柳湾。
“奶奶。”一进门,二狗就喊外婆。
“哟,二狗来了。”
“啊,人家在屋里作闹的。”
“咋呢?”
“非要穿绿颜色的裤子。”
“嘿嘿,你是小子嘛,敢是女儿家?女儿家才穿那绿的呢。”
“我就要。”
“我说,看我嫂子跟前有给娇娇做衣裳剩下的那块块子嘛。”
“啊,没的话,再看多娃那边有没有,艳艳也穿过绿的。”
“嗯。”
“小鬼蛋蛋子,还老难缠。”叶子妈笑着逗了下二狗的脸蛋说。
“就是。”
结果,在叶子弟媳妇仙儿那里找到了一块绿颜色的洋布,凑合着能给二狗做条裤子,只是厚了些,人家是做冬天穿的罩裤剩下的。但二狗就要绿颜色的裤子,没法子,只好将就着用了。从柳湾回家之后,叶子费了好几天工夫,终于给二狗也做了条绿颜色的裤子。二狗这才顺了心,不再闹腾了。
欲知后续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a
a
第二十五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