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回[1/2页]

柿子湾 旷野牧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且说叶子哥根儿已经在了高小念了一年书了。但叶子爹走了之后,家里缺少劳力,地里的活儿又多,叶子妈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一天晚上,吃过晚饭,叶子妈对儿子说:“根儿,你甭念书了吧?我独个忙不过来。”根儿心想,他是家里的长子,应该替父母分忧,就像前几年跟着父亲卖菜一样,这是做儿女的本分。于是,就答应了妈妈。!c66c
      第二天,根儿给高校先生说了一下,便辍学回家,和妈妈一起下地干活去了。根儿,挺聪明,手脚勤快,也能吃苦,但比较厚道、实诚一些。
      几年后,村子里的土墙上出现了农业合作化之类的标语,一场轰轰烈烈的入社动员开始了。随之,各家各户的田地和牲口都先后归了农业社,叶子妈和叶子哥都去农业社里参加了农活。
      这时,叶子已上了高小。叶子心里明白,是哥哥辍学才给了她念书的条件,她很珍惜,虽然成绩不是多好的,但学习很认真。也许正是由于兄妹之间的这份总也惦着的感激之情,才使得叶子与根儿在往后的几十年里,不论世事如何变化,都从不计较,相处得很好。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高小里,叶子见同学老欺负英子。动不动就骂英子“地主婆”;丢了东西,总是先怀疑英子,盘问英子;明明不挨英子值日,也喊英子打扫卫生,说是劳动改造;弄得英子不时偷偷哭,也不敢告诉老师。而这英子又是谁呢?其实,英子就是刘老头的小女儿,和叶子是同班同学。
      虽然听说英子爹曾说过她家坏话,但叶子还是觉得那几个同学太过分了,看不过眼。心想,老师不是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嘛,英子学习好,也勤快,经常受表扬,明明就是那几个同学不对。于是,后来她一见同学欺负英子,叶子就站出来,抱打不平。一回帮二回助的,英子便把叶子当作好朋友,什么话都会给叶子说。
      日子过得也快,不知不觉叶子就要高小毕业了。毕业后,叶子和大多数农家姑娘一样,在村里头务了农,跟大人们一起下地干活。这是一个单纯、朴实且洋溢着浓烈集体主义的年代,庄户人翻身解放,从心底迸发出要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建设激情。叶子和邻家姑娘们一起,在生产队里拉粪、犁地、耙地,收麦、种秋、摘棉花什么的,忙得是不亦乐乎。
      一天晚上,才吃过晚饭,村里往日上工的钟敲响了,不一会儿又听见有人敲着个锣喊道:“开会了,到村部开会了。”庄户人下午下工的时候,就已接到通知晚上开会,可不知道这么急,刚吃过饭就又敲钟又打锣的,于是,都急忙赶到了村部。只见村部门前已经摆了一张单桌,桌子上的马灯点得很亮。支书和大队队长已经提前来了。
      “哎哎哎,静一静,开会了。”大队队长拍了拍桌子喊道。
      支书打开本子讲道:“下面,我给大家传达一下公社开会的精神。公社里这次开会,是传达上面的文件,要反‘右。……这次,咱村里也有任务,这两天就要下放一个‘右派,到咱村里来劳动改造……要我们监督……咱们要按照上面的要求,把这项任务完成好。”
      ……
      庄户人也弄不懂什么“右”派不“右”派的,猜想肯定是犯了什么错误了吧,不然,怎么会下放到村里来呢。
      柳湾只是一个小村庄,村部里也只有两间房子,一间是会计室,另一间是干部开开会什么的,也没多余的房子。一个外乡人来了,总得安排个住处吧。干部们左商量右商量的,就准备安排到梅子家里去住。一来,梅子家的院子比较大,房子多,西厦就闲着没住。二来,梅子爹是村里的干部,这样也便于监视。
      几天后,果然村里来了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说是从哪个文化馆来的“右”派。这男人姓冯,瘦高瘦高的,戴一副近视眼镜,村里人都称他冯老师。冯老师一来,就和大家一起下地干活去了。
      可这冯老师是个文化人,很少干农活,实际上也不大会干。庄户人也热情,一招一式地教。一些简单的农活,比如打胡结呀,担粪、拉粪啦,翻地呀,摘棉花、拔花柴啦什么的,也不用学,一看就会,有劲干就行。可对于耙地、犁地、碾麦、摇耧这些歌技术活儿,一项则比一项难掌握。当然,村里人也不会为难一个文化人。
      可冯老师还是知道自己是来接受劳动改造的,不仅劳动态度好,而且劳动积极性高,不管会不会干都抢着干。常常干得是手脚起泡,肩膀红肿。起初,冯老师很注意衣着整洁,尤其是夏天,几乎每天晚上洗衣服;但慢慢的,时间长的,累得顾不了了,也不就怎么讲究了。
      庄户人喜欢看戏,干活或开心的时候也喜欢哼上几句。一次,也就是冯老师才来不久,在地里干活的间歇,有人故意逗冯老师说:“冯老师,你还会戏?”
      冯老师挺腼腆地回答说:“嘿嘿,懂一点。”
      “会唱

第四回[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