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啊,我也是说。你做咋呀?”
“我走人家代销店转转。”
“哦,那你去。”
“嗯,你给娃张罗呀。有啥事言语着。”
“嗯。”
桃儿和邻居搭讪了几句,便推着自行车进了娘家院门。
“来啦?”杏儿外婆正在院子里收拾着什么,见桃儿来了,便走过来问道。
“嗯,我才从清平回来。”
“咋样?”
“打听了一下,这娃是抱来的,刘家和这娃那头屋里还走动着。”
“那不歪,是个正经人家。”
“这娃是西村的,生的时候难产,妈殁了,就给了刘家。”
“这娃咋样?”
“人家说,这娃实诚,不滑头滑脑的。”
“那咱就放心了。甭像艳艳先前给的那个似的就行。”
“就看杏儿了,你咋想的呢?”桃儿问一旁的侄女道。
“也对,还是你自己拿主意。”
“要是奶奶和姑姑都这个意思,那就看人家是咋想的了,光听他爹妈的,可不行。”杏儿答道。
“她姑姑,那就给她婶子说一下。到时候,真要见面的话,还得你陪杏儿去。”
“嗯。我这两天再去一趟清平,给她婶子说说去。”
“大老远的,让你受累。”
“不要紧。这事也我该跑,跑得也高兴。”
……
“这事也不能急。你呀村里可有合适的?”
“有也有,就是我不想把娃给我们村,上坡下坡的。”
“也对,人家清平呀清溪的,平天平地的,地里活也轻松。”
“就是。”
“按说情况也差不多了,可娃还有个哥哥,哥大如父。杏儿,你写上一封信,把这事儿给你哥哥说说。”
“嗯。”
“这样也好,听听狗娃是啥意见,免得咋以后落不是。”
“我就是说这个样。”
“还是婶子想得周全。”
桃儿来的时候,杏儿在蒸馍,顺便捏了点包子。说了半天话,这是馍也熟了。于是,杏儿下下来,娘们仨吃了吃,桃儿便回去了。几天后,桃儿又去了一趟清平,和邢家媳妇说了说。个中详情就不赘述了。
只是等桃儿走了之后,这邢家媳妇吃过晚饭,便和丈夫商量了商量这个事儿:
“他爹,今儿个桃儿来了一趟。”
“哪个桃儿?”
“就是叶子的小姑子嘛。”
“哦。”
“我想把叶子的女儿说给咱村里那恩娃。”
“恩娃?哦,北巷的那个?”
“嗯。你看咋样?”
“啊,叶子的娃是该关心关心。”
“我也是说,没爹没妈的,恓惶的。”
“咋人家没爹的?”
“这么多年不回来,那不和没有一样啊?”
“没回来归没回来,不等于说没有爹。”
“咱不扯这个。你就看恩娃咋样?”
“这娃倒也不歪。刘家也是个正道人家,杏儿来了也不会受啥罪。”
“我也是这想法。”
“这叶子的女儿来了,还有个好处。”
“啥?”
“咱能看得到。”
“啊,紧慢能照应照应。”
听了丈夫的这话,邢家媳妇心里便更有了底儿。
第二天,邢家媳妇就到刘家去了一趟。这刘家,可比先前叶子嫁的那个张家要富裕多了。这时已经不谈成份了,要按过去的话说,这刘家也是个上中农成份,小四合院,高门楼,家境儿也算殷实。
一进门,邢家媳妇先和坐在院子里的刘家爷爷、奶奶寒暄了几句,便随刘家妈妈进了屋子。两人先拉了几句家常,然后便转入了正题。
“嫂子,前一阵子你不是说想给恩娃寻个媳妇嘛。”
“可不是嘛。本想恩娃和莲莲要有那个意思,我就省了心了。”
“也是。”
“可看样子不行。不过,这样也好,两个孩子各成各的家,一来,娃儿家的事他们自己做主,省得以后落埋怨;二来,多两个亲家,倒也热闹些。”
“就是。”
“眼下我最急的就是恩娃,人家和他一般一岁的都订了亲了,就他还单着,甭提我多着急了。”
“那恩娃咋想的呢?”
“老给人家提这个事,可这娃人家就是不急。”
“嫂子,那得正儿八经问问他。要是恩娃也有这个意思,我给娃儿张罗张罗。”
“那敢情好了,我得先谢你。”
“先甭谢我,赶紧先问问恩娃。”
“嗯。他婶子,是不是有合适的?快说给我听听,哪家的?”
“这个嘛,我还没和人家姑娘说呢。不过,先告诉嫂子倒也无妨。”
“说说看。”
“我是打算把叶子的女儿说给咱恩娃,好像还没寻婆家呢。”
说起叶子,这刘家自然晓得。叶子的头婚就是嫁到清平的,刘家对叶子的为人也有所耳闻,也听说了叶子在云岭是如何的劳苦功高。
刘家妈妈心想,叶子如此,那女儿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于是,问道:“这女子今年多大了?”
“属鸡的。”
“哦,那和咱恩娃小一岁,蛮好的。长得咋样?”
“嫂子,有叶子的摸样在那里放着,杏儿也一准让你满意。”
“唤啥?”
“唤杏儿。”
“哦,这个名儿倒好记。这女子念书咋样?”
“高中毕业的时候考上了中专。”
“那人家愿意嫁给咱这没考上的?”
“嫂子,你听我说。”
“嗯,你说。”
“考是考上了,可这女子硬是没去,要在屋里照护她妈。”
“哦,那可真孝顺,叶子也算有福。我就要这样的。”
“光你想要不行。这得看你家恩娃的。”
“我这就让他爹找恩娃去说去。”
“不过,我是担心,将来咱恩娃要是真考上了会不会退亲。”
“我让他爹给他说清楚了。你等我回话。”
“嫂子,你可得快着点。”
“知道。”
“眼下这好姑娘可抢手着呢,迟了让人家抢了先,我可管不了。”
“行,我会抓紧的。”
两人又说了些别的事儿,邢家媳妇便回去等回音了。
这恩娃,从小就到了刘家,刘家父母一直当亲生儿子一样,疼爱有加。恩娃也挺懂事,很孝敬刘家父母和祖父母。恩娃常常带着莲莲玩儿,兄妹俩一块儿慢慢长大,看不出来这两个与亲兄妹有什么不同,两个孩子的皮肤都稍微有点儿黑,笑起来眼睛都是眯成一道弯弯的缝儿。要说真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这两个孩子长得不像,恩娃是方脸儿,而莲莲呢?则是个长脸儿。
这时,恩娃正在县中补习,准备今年夏天第三次参加高考。农村孩子上县中都住校,一般在学校里也都是自己用脸盆洗衣服,身边都带着一只小小的针线包,紧慢要是衣服开线啦、挂破啦什么的,也都是自己临时缝一缝,也算是独立生活能力的磨练吧。也正因为如此,再加上吃喝条件、生活环境及成长经历的不同,比城里头同龄的孩子来,他们一般要显得老成、持重一些。因为学习紧张,恩娃一两个月才回一次家。
这个礼拜六下午,在县城工作的刘家父亲回到了清平。刘家母亲就把邢家媳妇给恩娃介绍对象的事儿告诉了丈夫。吃过晚饭,刘家父亲便来到了爹妈的屋子里。
刘家爷爷说:“订下媳妇了,娃就能安心考试了。成家立业嘛,先订婚、后立业,这才是正理儿。”
“你们给娃介绍对象,我不反对。但咱得考虑好了,将来恩娃要考上了,那怎么办?可退呀?”刘家父亲道。
“婚姻大事嘛。敢考不上就不说媳妇啦?哪早耽搁了的?”刘家奶奶说。
“所以说,这事情本事就是矛盾。甘蔗没有两头甜。”
“敢考上了就不要村里的媳妇啦?”刘家爷爷道。
“你在县里工作,敢你俩不是好好的。”刘家奶奶也说道。
“你们这都是老脑筋。现在这年轻人,想法可不一样了。再过三、四个月,娃就要高考了,现在急得说这事咋呢?敢不怕影响娃念书?”刘家父亲回话道。
“你这说的也有个道理儿。”
“哼,敢人家女子就等你着哩?你以为你是谁?再过上三、四个月,再过上三、四个月人家早和别的娃订了的。”
“熬煎的,那没定亲的多着呢。”
刘家爷爷、奶奶见刘家父亲不太愿意这事,一时没有再答话。这时,刘家母亲进来了。
“爹、妈,我看还是听听恩娃的想法吧。”刘家母亲说。
“媳妇子说的也对。”刘家奶奶对刘家爷爷说。
“嗯。”刘家爷爷抽着旱烟应道。
“我的想法,如果你们急的话,先打听打听这女子再说,暂时还是不要打扰恩娃。再有三四个,月娃就高考了。”
“打听打听也对。”
“人家邢家媳妇不是都说了吗?再说了,叶子是啥人,咱又不是不知道。”
“我还是这想法,了解了解这女子再说。”
“那,那你去了解去。”
“这都是你们老婆家的事,哪里有大男人去打听人家的呢?”刘家父亲道。
“我没熟人。你在云岭水库上干过,你不去谁去?”
“为了娃,你跑一趟就跑一趟,那敢丢人的?”刘家爷爷对儿子说。
“行,我就去。”
“明儿个你就去。”
“这才不是的,说风就是雨,急什么呢?”
“看你那毬事!让你去,跑一趟不就结了?因为这得在这个争执。”
“行,明儿个去。”
于是,第二天上午刘家父亲就去了一趟云岭,回来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刘家母亲已做好饭等着。
“先洗上一下,就吃饭。”刘家母亲给脸盆倒了点水道。
“嗯。”刘家洗了一把脸,坐到小饭桌跟前,一边吃、一边说:“说这女子不歪,念书也好。这女子她哥上大学了。”
“这都知道的。”刘家奶奶答道。
“还有一个弟弟,在学漆匠呢。”刘家父亲继续说。
“哦。”刘家爷爷道。
“哎呀,就是这舍娃不是人,走了都十来年了不回来,连他妈和叶子殁的时候都没回来。”
“这个你又不是不知道。”
“都说八成是在外面有人了,听说给人家当了上门女婿了。”
“这个邢家媳妇倒没说,光知道叶子丈夫在外面做生意,老不回来,家里就靠叶子一个人撑着。”
“唉,要结了这号亲家,也蛮丢人的。”
刘家母亲一时没有答话。
“咱是娶媳妇,又不是嫁女儿。”刘家爷爷道。
“你爹说得对。只要女子好就行。没有十全十美的。”刘家奶奶对儿子说。
“那,那咱就说这个?”
“嗯,就说这杏儿,可我的心。”刘家母亲道。
“光听人说说就可你的心了?”
“嘿嘿。”
“我还是觉得,等恩娃考完再说。”
就这样,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说了说这事。
欲知后续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a
a
第三十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