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三回[2/2页]

柿子湾 旷野牧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过程中,细心的叶子见杏儿怕脏了裤子,膝盖没着地,假模假样地走了个过程;但叶子并没有当场数说杏儿。
      晚饭后,叶子说讲个故事,孩子们便围了过来。故事说是古时候,曾经连年大旱,家家户户的粮食,除了种耔儿,都吃完了,能杀的猪、狗、牛、羊都杀得吃了,能吃的野菜、树皮也都弄得吃了,可这天还是不下雨,到了夏收季节颗粒无收。实在没办法,大人们就做了一个决定:保住种耔儿,吃人活命;先吃小娃,再吃老人,保住青壮年。于是,家家户户都换着杀了小娃,煮熟了分着吃。就这样,一天又一天,直到最后下了雨,长出了绿草和庄稼。渡过饥荒之后,人为了记住勤俭节约、丰年备荒的道理,也为了祭奠那些被杀得吃了的小娃和老人,就传下来这七月十五吃面人人、祭奠先人的风俗。
      “你从哪里听来的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舍娃笑着问道。
      “咋你胡说的,这都是老人传下来的。”吴家婆婆说了一句舍娃,舍娃便拿着蒲扇出去了。
      “先人是啥人?”杏儿问道。
      “先人嘛,就是已经殁了的亲人。”
      “敢真的把人吃了?”二狗问道。
      “那可不。不得已嘛。要年轻的活命,只得吃小娃和老人了。”
      “敢小娃和老人就干不了活?”二狗又问道。
      “你能干啥?”
      “我能干的多着呢。”
      “你老捣乱还干活呢。”狗娃笑着对二狗说。
      “你敢吃人肉?”二狗问杏儿道。
      “我可不敢。”杏儿胆怯地说。
      “我们学的古文里头就有‘易子而食的句子。……老师说,选择就是取舍,取舍是很痛苦的。”狗娃插话道。
      “那敢是真的?”
      “那还有假。”
      “那要是真的没吃的话,咱家先吃谁呢?”
      “你说呢。”
      “先吃咱奶奶。”
      “我可不吃,肯定不好吃。”
      “那先吃你。”
      “那不行。”
      “不行?你睡着了知道个屁。”
      “妈,我就害怕。”二狗抱住妈妈胳膊,紧贴叶子的肩头小声说。
      “贼痞,甭吓娃。”
      “说笑呢。故事是教人勤俭节约、敬重祖先的。”狗娃一本正经地道。
      “哦。”杏儿不觉红了脸。
      “嘿嘿。”叶子笑着看了杏儿一眼。
      屋子里的艾烟已经熏得差不多了,一家人便回屋睡去了。
      也是在这个夏天的一个下午,云岭的村门口上聚了不少人,十几辆小平车、几辆胶皮马车陆续回来了,青壮年吆喝着小心翼翼下着电线杆子。和电话线杆子不同的是,这些电线杆都是钢筋水泥做成的,又粗又长又重。庄户人笑笑颜开,村子里要通电了。
      不几天,参加培训的电工回来了,电线杆子在大街小巷竖了起来,很快电线便拉进了各家各户。舍娃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了几只大灯泡,回家一装,亮极了,可不一会儿灯丝就烧断了。换一只又换一只,接连把几个灯泡都报废了。不解之下,舍娃拿着烧坏的灯泡去找了电工,才知道自己弄来的灯泡都是110伏的、不能用,闹了个笑话。
      不久,村部里又装上了扩音机,高高的大树上架起了高音喇叭。高音喇叭成天价响着,不是通知开会、喊什么人到村部,就是播放样板戏唱片,难得清静。不过,到了春节,这对村里舞台上唱戏的确格外的好,明亮的电灯,响亮的扩音,庄户人看起戏来可真过瘾。
      这时候生产队也没有更多的文娱活动,庄户人干活间歇、茶余饭后,不是找对手插方,就是扎堆儿闲聊,自得其乐。
      这天,才下过一场难得的春雨,没法上工,井台子的槐树底下聚了一帮人,搅水的搅水,聊天的聊天:
      “哎,最近有啥新闻?”
      “那多啦。”
      “哦?快说说。”
      “听说了吗?总理病重的那阵子,想见老帅。”
      “哪还不方便。”
      “不一定,得中央批。”
      “那敢还不如老百姓?”
      “还真是的。人家年轻的不让见。”
      “哪咋弄?”
      “哎呀,小年轻哪能挡得住老帅呢,都是出生入死的战友。”
      “那倒是。”
      “结果呢?你猜咋的?”
      “咋?”
      “结果。老帅们一个个都跑去了。”
      “那是自然。”
      “可总理已经躺在床上不会说话了。”
      “噢。”
      “老帅们在门口排队,一个一个地进去和总理握手。每进来一个,总理就睁开眼睛看一下。”
      “那人就没精神了嘛。”
      “那可不,一起进去,怕吵到总理。”
      “到了这一步,大人物小人物都一样。”
      “就这样,一个一个地进,一个一个地握手。该轮到叶帅了,你猜咋呢?”
      “咋?”
      “医生说,稍等一下,让总理休息一下。”
      “哦,那人就虚得不行了。”
      “医生想得周到。”
      “可总理不要休息。”
      “不是说不会说话了嘛,咋知道总理不要休息呢?”
      “都在总理身边那么长时间了,稍微有点动作,医生就明白了。”
      “哦。”
      “叶帅和总理握了手,转身要走的时候,总理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医生赶紧把叶帅叫住,说总理有话要说。”
      “毬的,不是不会说话了嘛。”
      “总理眼睛就亮了一下,医生敢就知道总理的心思?”
      “那可不,跟总理久了嘛,自然心领神会了。总理眼睛一亮,当然是要和叶帅说话了。”
      “甭打岔,听着。快说。”
      “老帅都久经沙场了。你没看过电影?都是靠眼神、靠动作。”
      “哦。”
      “叶帅赶紧回到总理床跟前,只见总理抬了抬手,指了指桌子上的东西。医生赶紧跑过去,拿来一个药瓶。”
      “毬的,桌子上东西多了嘛,敢就可妙的就几个瓶瓶?没别的?”
      “你说的那,总理的病房嘛,哪能什么东西都堆在上面?”
      “哪敢可妙的就几个瓶瓶?”
      “总理的病房嘛,哪能摆多少东西呢?才用过的才摆在那儿的。”
      “总理用的药嘛,那都是高级药,自然都是瓶瓶了。”
      “敢咱吃的药不是瓶瓶装的?你要往那上头引嘛就引,甭乱解释。”
      “哎呀,抬啥杠呢?笑话嘛,顶什么真?”
      “甭打岔。接着说。”
      “总理摇了下手。医生赶紧换了个小瓶瓶,送到总理手里。”
      “啊呀,编得美。”
      “毬的,无巧不成书嘛。”
      “啊,继续。”
      “有个道理。”
      “总理抬了一下手,示意把这小瓶瓶给叶帅。叶帅赶紧接住,装进了口袋。”
      “小瓶瓶啥意思?”
      “你说呢?这不明摆着嘛,小瓶就是小平嘛,要叶帅保护邓老嘛。”
      “哦,总理用的是暗语。”
      “那还用说。这都是当年干地下工作留下的习惯。”
      “嘿嘿,侃得美。”
      ……
      “甭看个子小,可厉害着呢。淮海大战,可了不得。”
      “前两年,整顿铁路,一下就扳倒多少派性头头。”
      “不是打倒了吗?”
      “打倒了?打倒了也能再起来了。”
      “哪到底该不该打倒?”
      “政治上的事,咱老百姓哪搞得清呢?”
      “以前那个不是说是接班人,一下子又叛逃了。”
      “说不清。”
      “我看还是少说两句,说不定哪天运动来要抓你呢。”
      “抓我?我也是听人家说的。”
      “哎呀,打住,莫谈政治。”
      “没事,真过瘾。快说,还有啥消息?”
      “哈哈。”
      ……
      看着那眉飞色舞、绘声绘色地侃着有鼻子、有眼儿的小道消息的人,仿佛他就是那当事的老帅,挺有意思,真比听书还过瘾。其实,这些个小道消息是真是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人的感受和暗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推力。
      a
      h
      ef=
      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a
      a

第十三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