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军这次来省城,是算准了时间而来,他们踏足沙面的时候,刚好是早上九点左右,是领事馆刚开门的时间。
不知是时间把握得好,还是这段时间出境的人不多,何晓军他们来到领事馆时,领事馆里轮候办事的人寥寥无几。
何晓军他们几人今次到来要办两道手续,一是体检,二是签证。
何晓军前世时,曾陪过不少亲友来办他今天这样的手续,那时办这两道手续起码需要两天,因为体验中有一个叫什么肝功能培养的项目,要等过夜才有结果,所以,这次到省城不定期,他已经做了在这里呆两天的打算。
让何晓军想不到的是,当代的体验很简单,只需要做一些简单的常规检查,竟在体验过后一个小时,就已经出了结果。
因为体检的顺利,而且签证也很顺利,何晓军他们只花了两个多小时,在当天的上午,就出乎意料地完成了出境前的手续。
从美国领事馆出来,何晓军他们四人已经是半个的美国人,因为,他们现在起到半年之内,随时都可以赴美国的任何地方。
由于之前估计不到办事这么简便、顺利,何晓军约的回程船是明天傍晚才回海山,所以,他们在省城有一天半加一宿的逗留时间。
要留宿,当然就要找地方住。本来,司徒家的商行有的是住的地方,但何晓军不知沦陷后的省城情况如何,安全起见,略作思索之后,他还是宁愿花钱在领事馆附近住入了一家外国人开的旅馆。
在抗战初期的日本人,还没有后期的丧心病狂,对外国人不敢过分的得罪,所以,那时的外国租界,日本人基本不会骚扰。而沙面这个各国领事馆聚集的地方,就成了沦陷后的省城最安全的地方,所以,为了安全,何晓军选择了留宿沙面这个不是租界的租界。
见到了有空余时间,而且来次省城也不易,带众女吃过了午饭之后,何晓军决定到司徒家保留在省城的唯一一家商行去看看,并顺路看看省城现在的情形如何?
二小姐这个好动的人,当然就不甘心留下在旅馆,嚷着让何晓军带她一起去。
何晓军考虑到了沦陷区的安全没有保障,不同意任何人跟随,严令她们不得踏出沙面这个省城最安全的地方半步,只得在这里游玩或休息,才独自一人走向市区。
从沙面到司徒家商行的路程不远,走一公里左右,经过几个街口就到。
一路走下来,何晓军见到的省城,此时一片萧条,不但街上的商店十之八九关了门,连街上的行人也寥寥无几,与他上次到来见到的兴旺、热闹情景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从前世的资料中,何晓军也大略清楚省城陷入如此境地的原由。
由日军对省城施行飞机轰炸开始,省城的市民已经陆续出逃,每日出走的人数以万计。到了沦陷前的日子,大批的市民更是仓皇出城逃避战乱,让省城的人口由原来的百多万锐减至几万。
何晓军还记得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的《历史不应忘记》一书中,记载省城沦陷前后的情形:xx市的撤退工作安排得非常好,可以说是历史上空前的。几天之内,一座60万人的城市(正常人口是百万以上)就变成了一片砖瓦的废墟。据估计,日军进城的那一天,偌大的xx市顶多只有一万人。……在日本人占领几个月后,还没有迹象表明大批人将返回自己的家……
从这历史的记载中,省城沦陷后的极度萧条可见一斑。
虽然,而今距日军入侵之日已经过了一年,不少的市民在这段时间陆续回来自己的家,但何晓军今天所经过的、省城原来相当热闹的一带,却也行人寥落可数,十室九空。
特别是昔日最为繁华的仁义路一带的商店,几乎全部停业,大部分的商店大门紧锁。往日那些海味、故衣、玉器各墟也停市,一些鱼栏、菜栏、咸鱼栏、生鱼栏和米市、猪栏因为关系民生,勉强开市,却极端冷清,顾客寥寥可数。
清楚历史的何晓军还知道,在沦陷前,省城的工业基础非常好,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省城的省营和民营工业都有很大发展,让省城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了国内排前列的兴旺地方。
&nb
第352章 三五二 沦陷后的省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