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惜那时候的广东政府无论军、政人员,对这份情报还是疑信参半,甚至有些人还存有“以夷制夷”的幻想,以为日本不敢过分刺激英国暂时应该不会侵略与香港比邻的华南,所以不作任何军事上的加强戒备,各级指挥员也毫无敌情观念,任由所属各级官佐离开防地往广州、香港等地游耍。
据说,直至10月10日晚上,发现了敌海军舰艇云集在大亚湾海面,守军的师长才仓皇失措地打电话到广州和香港,请各电影院放映字幕,通知所属军官赶快回防。更荒唐的是据说该师驻深圳的一个旅长,当晚正在香港玩弄英京酒家的某女招待乐而忘返。
毫无防备的接战,加上混乱的组织,当然就没有战力可言,以致让有备而来的日军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
更让人气愤的是,省城的军、政首领,在日寇迫近省城时,竟不是想如何守城,而是先想到逃跑,于日寇入省城前几天,已经先一步逃离了省城,并把所有的兵力撤出,让省城处于真空的状态,任由日寇鱼肉。
还让人匪夷所思的是,省城的军队撤走时,竟将200多门炮扔掉,而省城布防的12门高射炮,也仅保得1门撤出,由此可见当时军队撤退的忙乱。
广州迅速失陷的消息传出,全国大哗,粤人群情汹涌,纷纷集会请求政府杀余汉谋等广东军政长官以谢国人,以平众怒。
熟知历史的何晓军就知道,其实,余汉谋等人虽有防守不力之罪,但这事归根结底的罪魁祸首还是国军的统帅蒋介石。
因为据后来的历史还原,广州弃守的内情是:余汉谋本来是已经做出抵挡方案,但蒋介石不同意他的作战计划,并指示马上将省城附近部队转移到粤北重新部署,试图阻击北犯之敌,所以,余汉谋才在许多事情都来不及处理、甚至连后勤机关也来不及通知的情形下,匆匆撤退。
当然,这些内情就只有何晓军这个从后世界过来的人清楚,就是当时当地的最高长官谢市长也不知内情。
省城的沦陷,当然就令到不少省城的人举家逃难。这些逃难的省城人,只能沿着战火还没有波及的南方走,所以,在省城南面的宁城,也接受了不少海山籍或不是本地籍的省城人。
从这些省城人的口中,宁城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战争的迫近。
一直来,虽然已经知道国内许多地方狼烟四起,但由于那些发生战事的地方离海山有千里远,所以,海山的人还没有感觉到战争的紧迫。
省城离海山只有百多公里,听闻省城逃难过来的人说,日军就是不用飞机、战舰、汽车等机动工具,骑马也只需半天就能到袭宁城时,宁城的人才真正慌了,真正感觉到了战争的迫近。
逃难的人还向宁城人描述了日军飞机猛烈轰炸省城的可怕情形,说单在省城,炸死的无辜平民已经达几千人,被炸伤的平民则近万人。
逃难的人也向宁城人描述了他们一路逃难过来见到的情景,说沿途的路边上不时看见饿倒、病倒躺在路边的人,有大人亦有小孩,也不知倒地的人到底是死是活?
听到了这些身历其境的人描述了战争的残酷之后,宁城人开始害怕,也慌了,连忙就把原来还无动于衷的政府那疏散离城的动员,提到了日程上,马上着手准备逃避即将到来的可怕战争。
当然,也还有一部分的人,抱着观望的态度。这部分人的想法是,宁城既不是什么大城市,而且,海山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又偏安一隅,没有什么军事价值,所以,日军应该不会进犯这样的地方。
可惜,这部分人的侥幸思想很快就破灭了,省城沦陷后的几天,禅城出现了日寇的踪影。接着,南海也传来了被日军进犯的消息。这两个的地方,比省城离海山一个比一个近,也就是说,日军的铁蹄离海山更近了。
第334章 三三四 战火的迫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