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八十六章 国子监(下)[1/2页]

锦衣豪雄 冰风皇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听着赵文华林河你一句我一句的言语,李芳也觉得有些心惊,万万想不到太祖皇帝那时候,在国子监读书是件如此危险又辛苦的事情。
      “李公,太祖皇帝当年杀赵麟,或许有些严厉,但是却不得不杀!”
      看着李芳脸色,林河在一旁缓缓说道,虽然后世很多人都指责朱元璋嗜杀,不是仁德的君主,可是在林河看来,朱元璋无论是杀功臣也好,还是屠戮官场,都是有其必要性的。
      后世人只看到朱元璋兴大狱屠杀功臣,可是却没想到过,洪武年间,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自以为功高便大肆兼并土地,如果朱元璋不杀这些功臣,只怕从元末乱世刚刚恢复一些元气的大明怕是要成为第二个残唐。
      至于那个被朱元璋砍了脑袋的赵麟,林河觉得这家伙死得也没什么好冤枉的,你一个国子监的学生不好好念书,一天到晚想着反抗体制,这不是自寻死路吗,明朝后期江南这边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是不务正业,国子监的生员也都是东林党的人,配合东林党搞舆论糊弄老百姓,挖朝廷根基挖得不要太欢,只可惜到最后大明朝都被他们挖垮掉了,等到满清鞑子一来,这些向来自诩为天之骄子圣人门徒的读书人便只能跪舔鞑子老爷了。
      在场的人都知道林河极为不喜欢现在那些只读四书五经的读书人,不过在他们眼中林河也确实有那个资格去不喜欢,谁让林河拿出来的那些东西固然谈不上什么文采,可却都是实用至极的学问呢!
      “惊仙说得不错,读书人吗,读好书才是本分,妄议国事,只会扰乱纲常。”
      赵文华在一旁赞同道,他平常读史,读后汉书的时候,就对汉朝的太学生极为不屑,那些太学生和党人一体,看着慷慨激昂,实则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东汉末年朝纲混乱,固然是外戚宦官乱政,可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太学生也是推波助澜的祸乱。
      眼下大明朝江南的读书人,便已经有了类似的不好风气,喜欢结社妄议朝政,也就是太祖成祖皇帝之后法禁松弛,朝廷又对生员太过优渥,导致这些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的读书人也养出了一身眼高手低的臭毛病。
      李芳常年在京师,对于江南读书人的德性仍旧是停留在林河他们的述说罢了,不过想想京师里那些无事生非,逮着机会白的也要说成黑的那些御史,他多少能够想象得到如今南京国子监里那些生员的嘴脸。
      “李公,我和你说句实在话,眼下南京国子监里,只怕大半学生都是花钱买进来的。”
      赵文华也不藏着掖着了,只不过大明朝卖国子监的名额不是什么稀罕事,本来就是朝廷开的口子。
      “官倒”乌纱帽,买官卖官,在历朝历代屡见不鲜,但像大明朝这样“官倒”招生指标的,实在少见,可以说开了中国花钱上大学风气之先。国子监的学生,本来因为出身和入学方式不同,叫法便不少,如举监、贡监、荫监、恩生等,自打招生指标可以买卖后,叫法又多了一种“例监”,这是给通过买指标入学学生的专有称呼。明代的“招生新政”,出现在景泰元年,力主实施的,就是当时的代宗皇帝朱祁钰。
      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继位前封为?王。这皇位本来与他一点关系也没有,因为大哥朱祁镇御驾亲征侵犯北方边境的蒙古瓦剌部落遭生俘,朱祁钰才当上了“代理皇帝”。但当时边境战事远未结束,军费开支庞大,中央财政却入不敷出,搞钱成了朱祁钰的当务之急!从哪搞钱?于是就有大臣给朱祁钰出了主意,“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这话什么意思?就是给国家多上缴粮食,便能获得进国子监读书的机会。
      这个口子一开,包括后来重新坐上龙椅的朱祁镇在内,再到如今的嘉靖皇帝,差不多每一朝都学着干过,国库一没钱,边防粮饷一没着落,地方一闹饥荒,就会这样干。成化二年南京及周边大闹饥荒,当地主政官员便上书北京,要卖“南京国子监”的招生指标创收。从那以后,南京国子监便每况愈下!
      而要想获得国子监的入学资格,景泰年间最高的要800石米,低者300石米。上面这价格是有“学籍”的,如果不在乎学籍,只当旁听生镀镀金,或是插班生、肄业生什么的,可以享受“优惠价”。以天顺五年的标准为例,每个指标需缴纳20匹马。景泰年间的赞助费算是最高了,800石米的标准是怎么定下的?原来这还是“买方”主动出的价

第三百八十六章 国子监(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