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八十五章 国子监(上)[2/2页]

锦衣豪雄 冰风皇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向中央申报名额,选一部分儒生赴京城参加礼部和国子监共同组织的考试,考中者即可以入监读书,这部分考生则成为优贡贡生。
      副贡贡生:副贡贡生是指在乡试(省一级科举考试,在各省省会进行)中没有上榜但是却进入副榜的考生,以类似“扩招”的方式进入国子监。
      例贡贡生:类似今日的自费生。即缴纳一定的钱款,入监读书,但这种途径不算是正规途径,只能算是一种特例而已。
      “这六类贡生,算是国子监的主要生源,至于监生,大家也都清楚,我便不赘述了。”
      赵文华重点提了贡生,对于监生,则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不过林河也都清楚,大明朝的国子监,眼下已经烂的可以,贡生且不说,那监生基本上就是一群官二代和勋贵子弟去镀金的,比起那些贡生来大为不如。
      国子监的学习内容自然是以国学为主,大明朝的生员们进入国子监,依照成绩被分做三等,如果学生修习完《四书》的主要内容,便可以进入正义堂、崇志堂和广业堂学习。一年半之后,学业有成者可以进入修道堂和诚心堂学习。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便可以升入最高班级——率性堂了。进入率性堂之后,学生开始实行“积分制度”。其方法是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试本经义一道”,第二个月则“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个月则“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两条”。每一次考试优异者,给一学分,稍有欠缺者给半分,非常差的则不给分。每一年如果能够积满八个学分,便具备了“毕业”的标准,不及格者则要“留级”。洪武十六年出台了“画圈积分制度”,即学生每出勤一天,便用红圈在考勤本自己的名字下画一个红圈,如果缺勤则用黑圈表示。圈够七百个圈,方能够有升入率性堂的资格。
      明代国子监内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按照洪武十五年所颁布的国子监《学规》的记载,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放假两天外,其余二十多天基本上都是老师讲课,之后学生背书,在背书的基础上老师还要进行复讲。如此三个环节反复进行,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学生的背书都要有相关记录,而老师也会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进行相关考查。国子监的请假制度也非常严格,对在监读书的学生基本上实行“封闭管理”。如果确有事情需要请假,则需要直接向祭酒(校长)申请。
      “洪武年间,太祖皇帝那时候,国子监的规矩不可谓不森严,那时候在国子监里被砍头的生员都有大把!”
      赵文华语气森然地说道,作为原来嘉兴县学正官的沈科,自然清楚当年洪武永乐年间,国子监的学规有多严,国子监里,除了成绩,外貌形象也很重要,年老残疾、相貌丑陋的考生即使考上也会被劝退。
      洪武年间,国子监里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按时完成。除了课堂教学外,学生们的日常功课还有三样:一是练字,每天要临摹一幅字,写字最差的要挨竹板子。二是背书,三天一背,最少300字,背不出照样打。三是写时文,每月要完成6篇文章,如果按月不能交6篇,照样狠罚。
      此外国子监当然也有日常行为规范。比如:不准监生擅自进学校的厨房,不准对学校的伙食说三道四,不准在学生宿舍里唱歌喝酒,不准穿其他的衣服,只许穿校服,不准假装称病,不准深更半夜的时候在学校里游荡……违反校规的,轻则体罚,重则充军、杀头;沈科当年看一些前人笔记的时候,洪武年间国子监里还常有一些学生因为不堪学习重负选择上吊自杀。
      “大诰里有《赵麟诽谤册》和《警愚辅教》,当时国子监确实学规森严。”
      林河亦是在一旁附和道,他对国子监没什么了解,不过朱元璋那部《大诰》他是看了的,里面便有关于国子监的内容,当时大明朝国子监第一任校长宋讷很得朱元璋赏识,因为他执行校规特别认真,不过他这一认真,学生就惨了,那时候什么打手心打屁股的体罚只是小儿科,违反校规那是直接饿肚子的,在宋讷手上许多“犯禁”的学生甚至被活活饿死。
      于是一个叫赵麟的学生坐不住了,写了一张“大字报”贴在国子监墙上,以示抗议。朱元璋觉得此事非同小可,若不从重惩处,日后定会有人效仿。然后一声令下,赵麟被砍了头。国子监校门口竖起了一根高高的竿子,赵麟的脑袋就挂在竿子上示众。杀了赵麟以后,朱元璋又叫人写了《赵麟诽谤册》和《警愚辅教》两本小册子,作为教材发给国子监的学生,告诫他们好好学习,不要再写大字报闹事。这两本册子的内容同样也在后面放进了大诰。
      只不过可惜的是,洪武年间学规森严的大明国子监,眼下已经成了花钱就能进去的地方,原先那些校规都被弃若敝履,国子监的学生狎妓喝花酒,旷课搞事情几乎成了国子监的日常。

第三百八十五章 国子监(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