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五十三章 全世界最早的期货市场[2/2页]

锦衣豪雄 冰风皇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于是这位聪明的万福记掌柜暗自琢磨起来,做一盒酥饼要花时间、人力和本钱,卖出去只能收到二十文钱,这种白条几乎什么投入都没有,就可以凭空坐地收钱,而且不用担心马上就要兑现,岂不是无本万利?
      然后万福记开始印制盖有沈鸿昌私章的饼券,在门面叫卖起来。卖饼券的好处确实很诱人,酥饼还没有出炉,就可以提前收账。沈鸿昌不用再像以前为讨要赊账而苦恼了。卖饼券的铜钱可以用来做其他卖卖,而且还不用付利钱。顾客手中的饼券总会有部分遗失或毁损,这些没法兑换的酥饼就等于白赚了。苏州城内的布庄、肉铺、米店掌柜看着都眼红了,一窝蜂地跟着模仿,卖起了布券、肉券、米券……
      万福记的饼券上面没有标明面值,购买时按照当时的价格付钱,提货时不用退补差价。可酥饼是用粮食做的,价格跟着粮价变化,丰年和荒年的粮价起伏很大,正常年景的一盒酥饼卖二十文钱,而在丰年只能卖十五文钱,但在荒年可以卖到五十文钱。
      这苏州府的老百姓向来精明得很,于是一些聪明的百姓就开始购买万福记的饼券攒在家里,等酥饼涨价时再卖给人家,另外一些性子急的人不屑于这种守株待兔的做法,他们索性通过赌来年的收成做起了买空卖空的生意来。倘若来年是丰年,现在的饼券就跌价;倘若来年是荒年,现在的饼券就涨价。
      到了后来,不仅仅是饼券,市面上其他的券也被人做起投机交易来。而那些大户开的当铺见有利可图,不仅仗着自己本钱雄厚来分一杯羹,轻而易举地操纵起价格,而且还接受百姓各类券的抵押,放起了利子钱。
      本来如果苏州老百姓们这样继续搞下去,或许将会形成为一定规模的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可是因为倭乱的缘故,嘉靖三十三、三十四年倭寇接连三次奔袭苏州府。一时间苏州城内物价飞涨,人心惶惶,商家趁机囤积居奇,市面上的券也被百姓疯狂抢购。
      还没等倭寇攻城,苏州府自己就先乱了,苏州知府任环面对丢官的威胁,于是强制平抑物价并且开仓放粮。只不过当市场供应逐渐平稳下来,那些券的价格就一落千丈。可是这券不值钱了,债户倘若归还利子钱,将券赎回就大不划算了,便纷纷赖起了账。
      当铺手里押着的券天天在蚀本,可上门催讨利子钱又没什么鸟用,毕竟他们持有的数量实在太大,而且那些债户们直接说利子钱先前都用来买东西了,我们手头没钱,那些券就留给你们吧。
      当铺开出来是要赚钱的,哪里还敢再留着这个烫手的山芋,便找上了发行这些券的店家,要他们按照原价赎回。那些店铺的掌柜们自然不答应,于是那些当铺也发了狠,贱价把手上囤积的各种券卖给了普通百姓。
      而苏州的老百姓害怕物价再次上涨,于是卖了券后便涌进店铺里要求兑换。可那些滥发货券的商铺哪有这么多货呢?自然只能关门谢科,因为他们压根就兑现不了这些提货券,觉得被骗的百姓们开始砸店砸铺子,整个苏州城里十成的商铺最后倒了五六成。
      苏州知府任环从来没见过这种场面,也唯有使出强硬手段,让各商铺限期回收券,倒闭的商铺收归官府,然后斩杀几个挑头闹事的暴民,才勉强平息了这次事情。
      因为胡宗宪是直浙总督,苏州府在年头上闹出的这桩大乱子,最后自然也到了总督衙门的案头,原本历史轨迹上,并没有戚继光的乍浦大捷,反倒是徐海攻城略地,在嘉兴府四周肆虐,弄得胡宗宪焦头烂额,直到八月才平定徐海之乱,压根没功夫去理会苏州府的这档子事情,而那时候这事情也早已尘埃落定,没人提及了。
      不过却因为林河这个变数的存在,胡宗宪对于经济有了新的理解,再加上乍浦大捷,他也不需要再为倭乱操心,于是苏州府送来的公文最后成了林河借题发挥的讲义,把期货股票市场之类如何利用金融圈钱的手段全都讲了一波,直听得胡宗宪李芳他们大开眼界。
      而因为苏州府这活生生的案例摆在眼前,哪怕他们觉得林河所讲的金融学太过匪夷所思,可是林河的理论严谨,逻辑完善,他们也只能佩服得五体投地,然后李芳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便把苏州府发生的这桩事情原原本本用大白话写成了密折并且附上了林河的金融学讲义一并送去了京师。
      而至于那位引发偌大风波的始作俑者,万福记的掌柜沈鸿昌则被苏州府知府任环下了大狱,万福记也倒闭被官府收没,本来这位沈掌柜估摸着是要被砍了脑袋的,可是谁让胡宗宪拿着苏州府的公文找了林河,接受了一通活生生的金融学案例教育,再加上林河的请求,于是这位沈掌柜在暴怒的任知府手下保住了小命,眼下大概正被锦衣卫押着送到嘉兴府来。

第三百五十三章 全世界最早的期货市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