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五十章 林河的茶艺[1/2页]

锦衣豪雄 冰风皇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群人互相见面叙礼之后便坐了下来,林河则是手法优雅地为在座众人泡起了茶,大明朝是茶叶文化发展的一个大时代,散茶冲泡便是在洪武年间风行天下的。
      早在唐宋时期,各地出产的茶叶绝大部分都是“蒸而饼之、蒸而团之”,制茶工艺很是繁复,喝茶也非常讲究。
      茶农们要先把茶做成茶饼,压得非常紧实,然后喝的时候敲一部分下来,现场再用石磨来磨制茶粉后盛放在茶盏,这茶盏通常颇大,不类后世的茶盅那般小,最后用茶筅,一种竹子做成的刷子来搅拌,来做成一碗抹茶。
      因为搅拌会产生大量的泡沫,所以就衍生出了斗茶这样一个游戏。当时“斗茶”活动风行天下,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把茶碾成粉末,轮流烹煮,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之后相互品评,以分高下。
      其中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
      一斗汤色,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色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色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色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色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色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
      唐宋时主要饮用团饼茶,调制时先将茶饼烤炙碾细,然后烧水煎煮。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茶、点汤,指茶、汤的调制,即茶汤煎煮沏泡技艺。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早出为负。
      宋代文人雅士斗茶成风,到了大明时,因为太祖皇帝极其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即使是当了皇帝,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每天早饭也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而这茶道则一直是权贵浮华的体现,洪武初年贡茶数量亦是有增无减,特别是地方官吏,每年在上面下达的贡额之外,层层加码,贪污受贿者不在少数,茶区百姓受尽贡茶之苦。
      而此时各地散叶茶不断发展,而且不少茶叶质量已超过团饼茶,而且制作方法简便,不像团饼茶那样耗时费工。于是太祖皇帝在洪武二十四年根据若干奏章的反映,了解真实情况后,对贡茶进行改革。下达了一道诏令,称:“诏建宁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有司勿与。天下茶额惟建宁为上,其品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上闻有司遣人督造纳贿,故有是命。”意为:从此以后,不要再进贡团饼茶,更换进贡散叶茶,减轻茶农的劳苦,对于督造贡茶的官吏,也不准趁机加码、受贿。
      除此以外太祖皇帝还有诏令乃是三禁止,即禁止大盏,大壶喝茶,禁止使用茶饼,禁止喝抹茶。上到官僚,下到百姓都必须遵守。于是老百姓只能喝散茶,大的壶也不能用,只能用小壶,这个时候,茶的制作开始转变,对茶进行比抹茶更复杂的杀青,做成散茶。
      太祖皇帝发布的这些诏令,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废除贡茶制度,但减轻了茶农的部分劳苦;而且团饼茶也由此走向衰落,各地名优散茶的种类和数量却显著增加。
      后人于此评价甚高:\"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进。……按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于是两宋时的斗茶之风消失了,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开千古清饮之源。
      眼下大明士人也都认为这种饮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至于嘉靖朝,正是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发生变化的时代,随着唐伯虎文征明徐渭这些名士的创新,讲究风雅的文士茶便取代了两宋的斗茶之法。
      林河的泡茶手法,还是他前世在自家亲戚的茶道馆里

第三百五十章 林河的茶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