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四十六章 胜负不在一时之争[1/2页]

锦衣豪雄 冰风皇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冯敏功在那里感叹不已,他身旁的张凤来却是摇头道,“他当年心高气傲,屡试不中,却不曾想真地入了泰州学派门墙。”
      张凤来和冯敏功是好友,更是一直都在府学里,司马徽自然也是认识的,过去的司马徽颇为自傲,如今他瞧着这位虽然没了昔日的傲气,但是骨子里还是当年那个骄傲的冷面司马。
      冯敏功和张凤来都算是官宦子弟,而且两家家里如今都是和林河联系颇深,尤其是张凤来,那低息农业贷款在秀水县便是张家在具体管事儿,眼下因为锦衣卫查了谋逆案子的缘故,剩下的士绅们战战兢兢之余,都有些敌视张家。
      谁让张家在这次风波里不但没有倒掉,还不知道怎么就搭上了林河的关系,原本有些颓废的家势也是一下子就有了起来的势头。
      一县之地就那么大,资源有限,十三家老派士绅倒下,自然有新贵崛起,或者是养出来一条更大的鲨鱼,而先前凭借着和林河之间的关系,张凤来也是狐假虎威了一把,在诸多其余士绅反应过来,在秀水县查抄的那些谋逆田产里拿下了不少份额。
      关于这件事情,林河自然是清楚的,不过林河并不在意,他反倒是很乐意张家这样干,毕竟这样一来,张家便只能坚定地站在他这一边,不过林河不在意,却不代表其他人不在意。
      张凤来眼下不过是一个举人,虽说在大明的阶级序列里也能算是士绅,有资格被人唤做老爷了,可是在孙玉伯这样的锦衣卫实权千户眼里,仍旧算不得什么大人物。
      于是孙玉伯亲自去了张家庄,敲打了张凤来一番,也让张凤来明白,自家若是日后胆敢背叛林河,只怕下场不会比那被查抄的十三家士绅好上多少。
      烟雨楼里的这场辩理大会,张凤来和冯敏功其实便是主动来为鸳湖诗社站台的,两人对于心学虽然感兴趣,但是也没到司马徽那等地步,不过谁叫他们现在等于是林河一党的人,自然是要站在心学这边。
      ……
      南湖上,一艘不起眼的乌蓬小船上,胡宗宪一身月白长袍,倒是一副寻常儒者的打扮,而在他身后则是青衣飘飘的徐渭,还有一位则正是林河在细雨楼里提到的山农先生颜钧。
      如果说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将儒学理论简易化、平民化,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愚夫愚妇与知能行便是道”。而颜均不但继承了这一思想,更是从自身和平民的现实生活去推解儒学,将王艮的“大成学”衍化为自己的“大中学”。
      “自我广远无外者,名为大;自我凝聚员神者,名为学;自我主宰无倚者,名为中;自我妙应无迹者,名为庸。”颜钧的“大中学”即其所谓“大学中庸”之学,乃是平民儒学,故与官方儒学不同,不重在教人如何“做官”、“治世”,而是重在如何“做人”、“救世”。
      颜钧传道讲学,率性而行,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空间“无方所”,时间不定期,随遇开讲;对象“无类别”,且没有固定对象,听讲者有儿媳、侄媳、群孙、家仆、族人、乡邻、亲戚、朋友,有非亲非故的窑夫、车夫、盐夫、农夫、渔樵,有和尚、尼姑,道士、道姑,有州县官吏、师生、民庶、兵卒、斋道、禅林寒士,也有在狱囚犯等等,愿听者即可传授。
      颜钧虽是文人,但是豪宕不羁,轻财尚义,常常对人扶危济困,身无余财,因此也被人称为“儒侠”,而他自称则是“山农游侠,好急人之难”。
      颜钧不但学问做得好,同样也以“知兵法”而著称,去年胡宗宪在浙江这边被倭寇搅扰得脑袋生疼的时候,其幕府也是广招异人,当时因为林河的缘故,徐渭比历史上足足早了一年成了胡宗宪的幕僚长,随后便向胡宗宪举荐了颜钧这位心学巨擘。
      只不过颜钧向来行踪不定,直到乍浦大捷后,总督衙门的人才找到颜钧,只不过这个时候因为戚继光在乍浦一役里官军表现得太过威猛,于是整个东南沿海倭寇为之震慑,最近这两个月比起往年要太平许多。
      所以胡宗宪便也没再把颜钧太过放在心上,只不过颜钧这位自号游侠的心学巨擘,向来便有报国之心,当然做官他是不愿意做的,但是给胡宗宪当个谋士他并不介意,于是欣然而至。
      人既然来了,胡宗宪自然不会怠慢颜钧,要知道颜钧在心学门人里算得上是故交满天下,可他喜欢抨击时弊,遇到不平的事情也总要管一管,所以十分不受朝廷

第三百四十六章 胜负不在一时之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