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一众哄堂大笑起来的生员和学生,林河面带微笑,这年头科举确实是人人都想要高中,但是像嘉兴府这种文风鼎盛的地方,竞争就更加激烈,眼下这儒学里的生员学生,哪个不是每日里苦读做时文,那八股文都是写得要吐的!
然而结果如何,在乡试这一关,便能把九成的人给耍下来,屡试不中者比比皆是,要不然怎么说科举要趁早,毕竟乡试会试都是三年一次,人的一生中又有几个三年可以蹉跎的起。
等一众生员学生们笑声渐小,林河方才再开口道,“诸位,我说那个段子,不是想说八股文有多可恶,毕竟文章做得好不好,还是得看自己本事的。”
“本朝首创八股,开国时号为时文,能影响一时之风气,但到了如今呢,早已经陈腐不堪。”
林河在讲堂上侃侃而道,对于科举中第又或是进士的身份,他早已经不在乎,从李芳到了嘉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他已经走入了嘉靖皇帝的视线中,对于这位功利的皇帝而言,只要自己能成功完成他所提出来的那些赚钱项目,把大笔金银送给到嘉靖的内孥供这位皇帝花销,一个进士身份又算什么呢!
所以眼下林河是时候旗帜鲜明地站出来反对八股,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反对程朱理学了!
眼下王阳明这位心学的开山之祖去世还不到二十年,但是阳明心学已经对程朱理学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在程朱理学牢牢把控了八股文的核心思想时,阳明心学的出现对八股文的内容亦是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而阳明心学正式登上大明的政治舞台,并不是因为王阳明本人,而是因为大礼议事件。
如果非要深究,那么大礼议本质上是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第一次较量。这场关系到嘉靖皇帝本人生父名位的朝争一方面是皇权与文官集团之间的斗争,另一方面则是陆王心学为谋求话语权而引起的官僚集团的内部对抗。
当以杨廷和为首的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坚持道统观时,支持张璁这位终嘉靖朝最受嘉靖皇帝信任的首辅的官员大都是王阳明的弟子门人,他们认为应当以嘉靖本人的孝心为准。就此两派开启了持久的拉锯战。
某种角度上讲王阳明自己并不反对程朱理学,或者说他并不明面上反对。在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里,王阳明选取了三十五条朱熹的话,企图弥合双方的分歧以求得到程朱理学的认可,然而没有想到此举反而引来程朱理学的大力反攻,原来王阳明选取的这三十五条并非完全来自朱熹晚年,他只是迫切想让自己的心学得到认同而不惜对朱熹学说心学化。结果这一举动反而引发了程朱理学一方的强烈反弹,最后王阳明的弟子门人在朝中的下场都不大好。
不过即便如此,实际上到了嘉靖皇帝即位以后,随着大礼仪之争的落幕,整个大明朝的思想界已经没有权威标准了,程朱理学不过是因为巨大的惯性依旧霸占着朝廷里的话语权,但是民间随着王阳明心学门人的奔走讲学,已经开始有了反对程朱理学的风气。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年头大家都有这样一种认识,孝宗皇帝弘治是一个圣君,而武宗皇帝正德则是一个昏君,因此嘉靖皇帝即位时,面对的弊政大家都认为是武宗皇帝搞出来的。
但仔细翻一下《明孝宗实录》也好、看一下弘治遗诏也好,都能发现孝宗弘治时期枉法司、纵百官、废武备、重民困等弊端多达四十多处,和正德遗诏里提及的弊端数是一样的。甚至武宗皇帝这个大家公认的昏君在位时,大明的国力反倒还比孝宗朝中后期强上不少。
事实上,当嘉靖皇帝即位时,摆在他面前的危机是从成祖皇帝之后产生的,大明开国一百五十余年,除了明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锐意进取外,其他皇帝都是守成之君,守成、守成,守着守着就因为不能因势利导而最终冗杂不堪。
“本朝圣上刚即位时就有人上疏:‘太祖高皇帝酌百王而立法,后世无不渐逝其旧,全赖中兴之君整顿修复之。”
看着堂下一众神色渐渐激动起来的生员和学生,林河也是心中了然,自古以来,但凡是学生,最好谈政治,而这古代的读书人尤甚。
“这科举便是旧弊之一,在说这旧弊在何处前,我再和大家说个故事。”
&
第三百四十章 喷八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