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朝之前,乃是孝宗皇帝朱佑樘当朝,当时大明已经开始出现疲态。朝廷财政收入入不敷出,对北方套虏的战争更是是败多胜少,各地时有小规模的叛乱。
当时朝中大臣们对孝宗皇帝说,军队和百姓都比较贫困,如果遇到灾难的话就没法活下去了。特别是军队,已经穷得叮当响,军饷都发不出来了。
明孝宗就想不通了,便问当时内阁的大臣们说:“古代的圣贤说天下的财富,不在朝廷,就在民间。但是如今朝廷也穷,军队没钱,然后你们又跟我反映说民间也穷,那财富到底去哪了?”可这个大臣回答不上来,就说:“这个我也不是很清楚,我看可能是被太监贪污了。”
听着李芳口中这段前朝掌故,冯保也不由侧目,没想到朝廷的衮衮诸公便是这般看待他们这些太监的,于是不禁愤愤道,“这天下败坏至此,朝廷收不上税,还不全都是他们搞得。”
“话虽如此,可是天下百姓会是信他们的,还是会信我们。”
李芳看着冯保,一脸无奈地说道,然后他想起了林河曾经对他说的那番话,“那拼音朝廷可以用来推广官话,便是礼部也会促成此事,可是简体字和白话文,李公几位若是向皇上提议由朝廷颁行天下,我等必为文贼,乃祸乱儒学的奸邪。”
林河早就给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剖析过,眼下大明的读书人,越是底层的读书人,哪怕什么好处都捞不到,却反倒会越反对简化字和白话文,眼下他在林府里闭门搞工读,给自家工人教习简化字和白话文,他们没法说什么,可若真要放到朝廷层面去做这样的事情,却是阻碍重重,甚至会引发轩然大波的。
“哎,不说这题外话,还是说这位刘太监。”
李芳叹了口气,然后继续说起来前朝那位刘太监的传奇事迹来。
从正德二年十一月份开始直到正德五年八月,这三年零十个月的时间正是刘瑾主政的时期,这三年零十个月时间里,刘瑾几乎总揽了朝廷的一切军政大权。
而刘瑾上台后,便开始了变法,他的变法主要集中在吏部、户部、兵部这些朝廷部门上,而刘瑾的变法手段主要就是清查账目,而且清查的范围极广,遍布大明的方方面面。
刘瑾并不完全信任朝中的文官,他从一开始就试图让宫中的宦官提高到与文官平等的位置上,于是他掌权后首先将各地的镇守太监提到跟巡抚同级别位置,各地镇守太监可以监管地方的军、政、司法一切要务,等于说是在各地实现双头管理,各地送往内阁、部院的文书必须要从司礼监过一道。
对于当时朝廷的财政入不敷出,刘瑾虽然没法找出其中的深层次原因,但是他却看到了朝廷没钱,百姓没钱,但是官绅豪强有钱,这些官绅豪强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们不交税还兼并土地。所以朝廷每年的税收越来越少,而民间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
尤其是当时大明边军年年喊穷,边镇卫所和边将都喊着发不出军饷。于是刘瑾头一个便拿边军开刀。他先是搞审计,派手下前往各个边镇还有卫所的仓库,哪些东西账上有但是仓库里没有?那就是朝廷拨下的军费被挪用或者贪污了。一旦查出来,只要发现有亏空的,那就赔。让贪污挪用军事物资的人倾家荡产。而且刘瑾还搞了一个被文官们称为狠毒的招数,他让亏空的人自己把粮食运到边关去,有好多人直接就在半路给累死了。
而查完了边镇的仓库,刘瑾又开始查两淮地区的盐政。因为盐业专营是朝廷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可是当时很多盐商勾结地方官吏,卖盐不交税。刘瑾派人去查,严厉打击这种偷税漏税行为,光这一项就给朝廷每年增加了上百万两银子的收入。
干完这些事情后,刘瑾接下来就是清查全国的土地,重点是军户的官田。大明开国的时候,太祖皇帝把当时天下近一半的土地划给军队,也就是由军户耕种,然后田地所出的粮食中七成用于养军。
可是永乐年之后,随着天下承平日久,那些卫所军将还有地方上的官绅便都盯上了这些本该属于军户的土地,想把它占为己有,从官田变为不用缴税的私田。
那要怎么把这些官田变成私田?一个手段是造假,地方官绅向朝廷禀报说我们这个地方地震了、发大水了、土地变成沙漠了、变成大水塘了等等。还有就是出现了一些军户逃亡,因为军官们逼着军户交的粮食太多了,军户交不起,只
第三百一十三章 前朝刘太监也曾变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