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一十章 琵琶语[2/2页]

锦衣豪雄 冰风皇帝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少银子,反倒是下面的催粮官倒是能趁机中饱私囊,只不过彼辈官职不高,往往勒索一地,进项按照地方富庶之分从几百两到数千两不等,所以才显得不怎么起眼。
      赵文华在严党的时候,虽然认了严嵩做干爹,可他能爬到眼下的官职,最主要的还是靠给严家送钱,严世蕃那个独眼龙是个极其贪婪的,这几年胃口越来越大,所以赵文华也曾动过打漕粮的主意。
      眼下林河开了口,李芳也表示感兴趣,赵文华自然不能无动于衷,不过他仍旧不打算做出头鸟,毕竟漕运那里面的关系太复杂,还是先让徐渭这个东南狂士开口,他看看有没有什么地方是徐渭不知道的,然后再做补充好了。
      于是乎,一群人便进了徐渭的住处,好在从边上拿了几把椅子,倒也算是够用,当然冯保自然是没有资格入座的,便只是站在李芳这个干爹身后听讲,对有着雄心壮志的他来说,他不觉得眼下这事情有什么枯燥,反倒是满心期待想要知道这漕运里面的猫腻。
      “漕粮关系到朝廷用度,这一点不用多说,其实从太祖皇帝那时候开始,这漕粮运送,朝廷的政策来来回回变了好几遭,但这运送方式也不过长运、支运、兑运这三种。”
      徐渭知道林河对漕运这一块不能说全然不了解,但所知亦是有限,倒也不管其他人如何,只是将本朝的漕运由来一一道出。大明朝最初的漕运乃是由各地民夫一路送到京师,除了征收的漕粮以外,民夫们一路的吃食用度,朝廷是一分银子也不会给的。
      这就导致了江南等地被抽到的农户们运送漕粮,一来一去便是大半年时间,不但耽误农时不说,更是要自己补贴路上花费,还要应对下面的官吏勒索,到最后往往朝廷征收的漕粮数额,农户们最终要出到四五倍才行。
      像是洪武永乐年间,太祖皇帝和成祖皇帝权威甚重,还能压住满朝百官,这漕粮运输一事,底下的小民固然辛苦,但终究还是撑的下去,可是到了宣德年间,因为官吏贪腐,百姓不堪其重,这漕粮运输便出了岔子,各地被征的民户多有逃亡之举,最后朝廷便改了政策,从长运改为支运。
      也就是让浙江湖光苏州等地的百姓就征收的漕粮运送到最近的四个大仓,然后再由漕军运往京师,另外漕粮数目也从最多时的六百多万石改到了四百万石,不过即便如此,这漕粮每年的征收实额也是每况愈下,不但民户逃亡,便连漕军的军户也在逃亡。
      于是在支运之外又多了兑运,允许百姓直接用银子抵粮,浙江苏州这边一石粮食抵一两银子,不过即便如此下面的官吏依旧有法子各种加派,总而言之目前大明的漕运就是个大窟窿,看着每年都能把漕粮收齐整,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漕军废弛,百姓逃亡,沦为大户们的奴仆。
      “像薛家那等渔户,乃是帮着漕军运粮,按朝廷规矩,是要给银子的,不过这运输费用不必多想,最终那些渔户能拿到手的不过是十之一二罢了,剩下的却是被层层盘剥掉了。”
      大明朝的税收一直都是实物征收,也就是这些年来各地开始渐渐以折色银子征收,以林河看来,这漕运上下的官吏那盘剥银子的方式也当真是与时俱进,最早是在转运的耗粮,和漕军的运输船只上动手脚,而眼下改收折色银子后,便索性往那些百姓头上加派,一两银子怎么够,还有转运的损耗,翻个一倍也不是问题。
      难怪大明朝如今的财政年年赤字,被底下的官吏这样搞,局势焉能不坏,现在林河仔细想想,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能给大明续命几十年,其实真正的关键倒不在于把税收全部改成银子征收,而是有了考成法,给那些官吏进行约束,再加上万历皇帝不是个没主见的皇帝,让身边的太监死死地把住矿监等税收来源,不然的话,看看崇祯上台后没有魏忠贤这样的阉党给他刮银子,不过十几年,大明就完蛋大吉了。
      “这些混账,他们怎么敢?”
      李芳听着徐渭说起漕运衙门下面的那些官吏盘剥百姓和漕军军户的手段,一颗心都凉了大半截,说起漕运这事情,以往朝廷里的阁老们说来说去也就是哪里遭灾了,要不免了些漕粮数额,或是降低那折色银子,却从未有人将实情告知于皇帝。
      “这漕运衙门上上下下多少人,那位阁老又愿意做这等得罪人的事情。”
      看着义愤填膺的一大一小两个太监,徐渭却是悠然叹道,朝廷的大佬们有没有在漕粮上拿好处他不清楚,但他知道对于这些林河口中的政治动物来说,他们是绝不会做没好处的事情的,要整顿漕运,便是要整顿吏治,就眼下大明官场那德性,那是件多得罪人的事情,谁愿意去捅破这个窟窿呢?

第三百一十章 琵琶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