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俞大猷统帅官军的时候,下面的士兵乐意为他效命,但是那些中级军官和将领却大都不喜俞大猷。
每次俞大猷出事的时候,也很少有将官为他说话打抱不平,一来是武将人微言轻,不被文官们当人看,二来也是俞大猷为帅,却是断了下面将官们的财路,和戚继光这次乍浦大捷后,他决意另起新军,手下那些将校个个乐意之至是一个道理。
戚继光对俞大猷是神交久矣,东南剿倭诸将里,他最佩服的有三个人,第一个便是俞大猷,第二个便是卢镗,剩下一个却是汤克宽和打过交道的刘恩至一人一半。
尤其是俞大猷,他之前歼灭双屿港还有王江泾大捷的战例,戚继光都是花了功夫去了解的,在他看来俞大猷要不是因为朝廷各方面的掣肘,早就把倭寇赶下海了,只是有些话有些念头他只能藏在心里,却是不能拿到明面上来说的。
俞大猷的大名,对于宗礼来说也是一样,虽然说他和俞大猷不是一路人,可是俞大猷这种不贪墨手下卖命钱的人,便是他这种喝兵血的也是极为佩服,不过佩服归佩服,要他和俞大猷一样,那是万万不可能的。
两边没多久,便遇到一块了,俞大猷和戚继光碰面的瞬间,便互相打量了起来,俞大猷这个人是佛系的性子,没什么功利心,便是曾经有,被朝廷这么多年玩下来,也早就看开了,只不过戚继光这次乍浦大捷,让一直都想着要剿灭倭寇的他多少有些遗憾,倒不是嫉妒戚继光,只是遗憾这样的大战,自己居然不能参加。
俞大猷这时候的名声在东南这边还是比戚继光要响亮的,尤其是俞大猷的武艺几乎更是这个时代里被百姓们津津乐道的,毕竟这年头官军的战力不说也罢,便是俞大猷带兵,也是常常亲自上阵,在第一线厮杀的,不然的话他手下那些官军根本没法挡得住那些凶恶的日本武士。
这个时候虽然没有什么高手排行榜之类的玩意,但是军中民间还是隐隐把俞大猷当成第一高手看的,对于这种虚名,俞大猷和戚继光都是不在乎的,只不过面对俞大猷这样的前辈,戚继光确实很想领教一番俞大猷的枪棒之术。
历史上,俞大猷名传后世的《剑经》其实讲得就是棍法,这年头少林寺的名头大得很,倭乱刚兴起的时候,浙江还有东南的官军形同废物,所以能战的僧兵很是出了一把风头,要不然一向以春秋笔法著称的儒家文官,是不会给大和尚们在史书上添些笔墨的。
而俞大猷便是一个人挑翻了少林寺的猛人,当时少林盛传的神传击剑之法,同样讲的也是棍法,结果少林寺的和尚因为言语里颇为自大,于是就被俞大猷教做人了,到最后少林寺还派了不少武僧跟在俞大猷身边去东南剿倭,最后把俞大猷的棍法给带回了少林寺。
所以对于俞大猷这样的高手,戚继光是很想较量一番的,毕竟棍法这东西最后通达的便是枪术,不然这民间小说里也不会扯什么枪棒教头。
就好比那水浒,说得是宋朝的事情,可真当施耐庵还有那些说书先生说得是宋朝故事,不过是借今说古罢了。
看着俞大猷和戚继光两人四目相对,身上隐隐透出的那股气势,林河微微咳了一声,气势这东西,听着玄乎,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自从孙玉伯那个老师跟他把大明朝江湖上的那些事掰扯开了以后,林河早就免疫了。
“林先生见谅……”
有宗礼这个外人在,戚继光倒是没有称呼林河的表字,毕竟他现在也算是以林河为维系的集团里的一员,宗礼面前还是需要避讳一些的。
戚继光的政治智慧毋庸置疑,单纯论军事才能,他和俞大猷其实不相上下,可最终两人的成就天差地别,便是在这做官为人之道上。
历史上,戚继光在隆庆以后就果断站队,投靠了张居正,成为蓟镇总督,别看后世大多数以戚继光抗倭之事为其功绩,但实际上戚继光一生最荣耀也是真正的战功却是出任蓟镇总督,弹压套虏十余年,积威更是保了大明北境几十年的太平,那才是真正的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无论是胡宗宪的暗示,还是徐渭那边隐约的提及,戚继光早就清楚自己已然成了胡宗宪这个集团里的一员,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个集团里真正的核心人物,并非胡宗宪,而是和各方都有所勾连的林河。
戚继光自然很清楚,在林河这里,两人私交互相引为知己没关系,但是在外人面前,还是尽量仔细小心为好。
第二百六十八章 戚俞见面[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