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6章 长受国民之优礼(3)(4)[1/2页]

春雨——大国绅商张謇 灵犀无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3
      退位诏书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一句尤为引人注目。一是为袁世凯确立身份,二是申明清朝传祚,始有民国政权。
      袁世凯对此很是满意,两日后便致电南京临时政府,自称终结帝制,拥护共和,肇基民国。孙中山见大势已成,旋后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呈。
      两日后,袁世凯被临时参议院推为临时大总统。为防袁世凯专权,孙中山预留了一手,要他在南京就职,并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受革命党人的监督。
      袁世凯耍起了手段,以整顿军务为由滞留北京,口中却称不日南下就职。几日后,袁世凯才公开表示拒绝南下。
      “北方军民,尚多分歧,隐患实繁,皇族受外人愚弄,根株潜长,北京外交团向以凯离此为虑,屡经言及。奉、江两省,时有动摇,外蒙各盟,迭来警告,内讧外患,递引互牵,若因凯一走,一切变端立见,殊非爱国救世之素志;若举人自代,实无措置各方面合宜之人,然长此不能统一,外人无可承认,险象环集,大局益危。”一席话,说得是振振有词,凛然大义,让人不好挑刺。
      临时参议会、临时政府立马想出计策:派专使、专员去接他。说是“接”,实则是“强迫”,但袁世凯有的是办法,先稳住专使、专员,举行茶话会,再暗中炮制一场骇人听闻的“兵变”。
      一夕之间,数千商民遭劫,铁路局、银行也无以幸免,专使、专员都被吓得躲进东交民巷内的六国饭店。到了此时,帝国主义国家驻华公使便跳了出来,叫嚣着要维护安全。
      局面乱成了一锅粥。
      发生的这一切,似乎都在验证袁世凯所说的“险象环集,大局益危”。
      商界人士资产最厚,自然最担心这一点。在商界大亨的吁请,加上北洋将领的主张,最终迫使南京临时政府退让,同意袁世凯就地任职。
      此事发生前几日,张謇前去苏州开会,并不知悉。
      待他听闻北京之变,惊得怔然无语,半日才回过神来,给袁世凯打去了电话。
      打了两次电话,袁世凯都没接上,等他接上之时,张謇却已没有勇气再问他根由,转而问他是否已平息事态。
      袁世凯一阵长吁短叹,道:“总算是按下来了。之前,我还跟先生说不能离开北京,如今看来,我就是想走,也走不了了。”这话似乎是在说,北京兵变与之无关。
      张謇也摸不准实情,只得宽慰了他一番。但听袁世凯又说起组阁之事,言下之意,是希望张謇能来帮忙。
      张謇却推辞了一番,说他打算在家乡办纺织染传习所,办盲哑学校,无暇分身。袁世凯只得作罢。
      张謇所言非虚,在大生一厂中设立纺织染传习所,是他酝酿已久的想法。他已经创造了那么多个第一,也不差再多这一个。
      当初,他向厂董们提及这个想法时,便获得了清一色的赞成票。有人说“我们办的,是中国第一所厂办大学”,有人又补充说“何止,这是中国最早的纺织专门学校”。
      张謇见厂董都很支持,心中也更笃然。尽管,一致的赞同,也在张謇的意料之中。回想初立大生纱厂时,资金、设备、技术、人才无一不令人头疼。后来,纱厂发展如日中天,俨然是产业链中的主轴,但张謇却知,

第86章 长受国民之优礼(3)(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