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二十年前,张謇从棉纺织业做起,以为这是富国安民之本,后来却渐渐认识到,棉铁皆为关涉一国之本的大事。眼下,见临时政府竟然要与日人合作,此何异于引狼入室?
张謇自然心急如焚,立时跟他去了封信,摆起了道理:“汉冶萍之历史鄙人知之甚详,综要言之,凡他商业可与外人合资,惟铁厂则不可;铁厂容或可与他国经营,惟日人则万不可。日人处心积虑以谋我,非一日矣,然断断不能得志。”盖(日本)全国三岛,无一铁矿,为日本一大憾事……民国政府建立伊始,纵不能有善良政策为国民所讴歌,亦何因区区数百万之借款,遗他日无穷之累,为万国所喧矣!”
孙中山接到信,半是沮丧半是无奈地回应说,合同已签,追正无及。
实则,合同尚未签署,还有转圜余地,但孙中山却不想再生枝节了,满心的苦是道也道不出。经费,经费,还是经费……
这个问题,不只张謇曾对他说起过,黄兴等干将们也表示担忧。因为发不出多少粮饷来,无论领导还是兵士,都对执政府频生抱怨。
就在孙中山一筹莫展之际,猛然响起数月前,盛宣怀在日本所予的答复。拟将各省自建的铁路、邮政收为国营,顿时招来如潮的反声。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开始爆发,对此盛宣怀不仅不予以调解,反而命各地从速镇压。
端方本已赋闲在家,结果被遣出镇压运动。端方一向开明,并不主张剿杀,奈何就在他明确发表态度之际,被革命党人暗杀了。何其冤也!张謇每念及此,便难过得无以复加。
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盛宣怀被清算革职,国内的财产也被没收了。盛宣怀旋后逃亡日本神户,对他的不动产十分悬心。不久,盛宣怀看出南京临时政府亟需军费,难以为继,便寻找时机与临时政府合作,意在蹑足高位,并保住仅余的不动产。
临时政府自然也明白盛宣怀的意思,使者很快转达了意思:以前被没收的不动产可以发还,但动产却难以追还。民国与他无仇无怨,若他肯为临时政府筹款,便可以功臣身份回归国内。如果继续观望下去,那些不动产也将尽数没收。
盛宣怀便提出提出了与日本合办冶萍公司的主张,但又担心把握不好分寸,便会如当初开平煤矿一般,最后为英国所侵吞,彻底败了自己的名声,遂强调了一点:华日合办或可筹款,但应严定年限、权限。
孙中山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临时政府财政吃紧的现状,没人比他更了解。考虑再三,他决定让盛宣怀牵线,与日本代表签订汉冶萍中日合办草约。
事先,孙中山能预料到,他的做法会招来非议,但没想到,得悉此事后,不仅张謇愤而辞职,连参议院也对此强烈质疑。孙中山顿觉心灰意冷,关上房门,静坐半晌。
“汉冶萍事,曾一再渎陈,未蒙采纳,在大总统自有为难。惟謇身任实业部长,事前不能参预,事后不能补救,实属尸位溺职,大负委任。民国成立,岂容有溺职之人,滥竽国务?谨自劾辞职,本日即归乡里,特此驰陈。”
良久,孙中山把张謇的电文再看了一遍,深叹一口气,无力地陷进沙发里。
第84章 惟日人则万不可(7)(8)[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