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9章 烟水江南好相见(7)(8)(9)(10)[1/2页]

春雨——大国绅商张謇 灵犀无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7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内阁奉上谕: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迩者诏书数下,如开特科,裁冗兵,改武科制度,立大小学堂,皆经再三审定,筹之至熟,甫议施行。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试问今日时局如此,国势如此,若仍以不练之兵,有限之饷,士无实学,工无良师,强弱相形,贫富悬绝,岂真能制梃以挞坚甲利兵乎?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毋徒袭其皮毛,毋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
      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着军机大臣、zong.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其入学肄业,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不得敷衍因循,循私援引,致负朝廷谆谆告诫之至意。
      将此通谕知之。钦此。”
      二十三日一早,由翁同?草拟的《明定国是诏》正式颁布,变法开始启动。
      尘埃落定。
      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中坚人物,在毓庆宫中簇拥着光绪,一脸荣色。
      光绪端坐在御案前,与一众爱臣议论国事,感慨万千。
      去岁冬日,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急陈变法之事,初时光绪还在踌躇之中,但那奏疏中的一句话却刺痛了他的肺腑。
      “朕不做亡国之君。”宣见康有为时,光绪如此说。
      筹备多日,正赶上对变法阻力最大的恭亲王离世,光绪虽一脸戚容,心底却一直涌动着一个声音:天助我也,天佑大清!
      持服半月,不得先除。这是老佛爷——也是他又敬又惧的那个“亲爸爸”——的意思,但此时此刻,丧服虽还未除下,光绪却能站在他的紫禁城中,行使他九五之尊的最高权力。
      这种与祖宗家法相抗,与人相博弈的感觉,令他迷醉。
      只可惜,他并不知道,颐和园里那道落寞而阴鸷的目光,却始终落在他的肩背上。
      8
      颁布《定国是诏》之后,光绪特意将张謇召来毓庆宫,安慰了他一番。
      原来,十八日时,张謇、沙元炳等人在保和殿补散馆试。因为同考之人胡峻无意间溅起墨点,弄脏了张謇的试帖,导致张謇重写三十余字,最终只名列二等。光绪以为,张謇定然颇为沮丧,却不想他怡然自若,不曾将此事放在心上。
      光绪微微一愕,才回过味来,遂直截了当地问:“张卿之心思,是否还放在实业上?竟是无心仕途了么?”
      张謇不欲掩藏心思,立马叩头陈言:“陛下,臣的大生纱厂,已有些眉目了。臣以为,实业救国,便在吾辈。纵舍身饲虎,亦无所惜!”
      光绪赶紧虚扶一把,道:“张卿快快起来,朕没说不让你去做。”
      见他起身,又笑道:“你要办,就给朕好好地办。朕这里会颁行两道章程,你不妨研读一番。一道是《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一道是《矿务铁路公共章程》。唔,你可以把初稿拿回去读读。”
      张謇谢了恩典,回到

第39章 烟水江南好相见(7)(8)(9)(1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