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章 更谁冰雪庇孤寒(1) (2)(3)[1/2页]

春雨——大国绅商张謇 灵犀无翼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
      光绪十年,明治十七年。
      饱蘸浓墨,高额白须的老人,在铺展的宣纸上写上九个大字。其字势如飞虹,气韵生动,看得一旁伺候的人由衷赞道:“中堂大人的笔墨,与这宣纸真是相得益彰。”
      被尊为“中堂大人”的,自是大清当前权势煊赫的高官李鸿章了。曾几何时,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被美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慈禧太后更是将之目为“再造玄黄之人”,但老境颓唐之感,仍在李鸿章的脑中挥之不去,有时他也不免长吁短叹。
      当然,这只是私下里的。在人前,这位六十出头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必须得时时昂首阔步,不怒而威。
      李鸿章看看窗外还残留着新春气息的红灯笼,再看看这九个字,接上这人先前的话:“上好的宣纸洁白稠密、润墨性强、不怕虫蛀。如此,才能被誉为纸中之王。”至于他所书之意,则不想言明。
      言讫,李鸿章啜了一口茶,挥挥衣袖。下人知他这是要午间小憩,忙为他披了毛氅,屏息退下,不再多话。他却不知,李鸿章虽撑首垂目,但无一丝睡意,只想以此方式缓缓心神。
      呵,光绪十年(1884),明治十七年,这是李鸿章重回官场的第三年。去岁发生了不少事。比如说,朝鲜在日本的怂恿下,定下了自己的国旗——太极旗。这还是年初的事,远的且不提,就拿岁末来说,“红顶商人”胡雪岩经营的阜康钱庄倒闭,中法战争再次爆发,哪一桩不是大事。这个年过得不平静。
      而今年又当如何呢?无法预知。
      先前,因为丁忧之故,李鸿章暂时离开官场,在家服丧,没成想,就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里,朝鲜竟然爆发了“壬午兵乱”。更让他没想到的是,署理政务的张树声,竟然派吴长庆、丁汝昌前去援朝戡乱。
      援自然是要援的,但与日军交涉的办法,与李鸿章一贯的外交主张,并不相合。故而,纵然一干文武臣工大有作为,以极小的代价勘定兵乱,还在此驻守协防、训练新军,把上头交代的事办得如此妥帖周致。李鸿章对此也颇为不满。
      浮沉宦海多年,李鸿章自有其忌讳之事。当他看到张树声、吴长庆奏叙军功的折子,心里便生出了隐忧。他刚一走,张树声和吴长庆就立了大功,此意何在?
      若他二人联合起来争位,自己这北洋大臣的首席,还保不保得住?
      念及此,刚刚假满回位的李鸿章,截住了吴长庆发来的折子,恭请张树声回到两广任上。张树声本欲为吴长庆及张謇、何嗣坤等人多说几句,但见李鸿章眸光冷冽,倒像是张树声做了鸠占鹊巢之事,也不好再多言,只得默然离去。
      且说,李鸿章先是截了那道折子,按而不发,而后着人了解援军细节,一丝一分都不放过。张謇、袁世凯等人的表现,自然都被他摄入脑中。
      2
      张謇,是个什么人物?李鸿章闭目沉思。
      战前,张謇为吴长庆起草《谕朝鲜檄》《陈援护朝鲜事宜》,理划军务。到了朝鲜之后,张謇等人又为吴长庆谋划,智擒大院君,迎奉闵妃。如此一来,日军只能悻悻作罢,放弃以平乱之由干涉朝鲜内政的企图。兵不血刃而解朝鲜之困,此计不可谓不妙。
      之后,朝鲜国王李熙下罪己诏。据可靠消息,很可能是出自张謇的劝导。不只如此,张謇暂留于朝鲜,还写下了《壬午东征事略》和《朝鲜善后六策》。后者,在朝鲜广为传布,大有洛阳纸贵之势,没几日竟通过张树声长子张华奎之手,传回了京畿之地。
     &nbs

第13章 更谁冰雪庇孤寒(1) (2)(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