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婚后数日,徐端回了常乐镇,与吴长春、邵氏夫妻合住。
吴起元则回到江宁,在孙云锦手下担任发审局书记。
原以为,一段日子不见,他与发审局的同事的关系会稍微缓和些,不想,正是应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老话,那些眼红他深受器重的同事,总是有意无意地刁难他。
思来想去,与其置身于一群斗鸡之间,莫如专注于学业,吴起元便时常呆在惜阴书院里。两年下来,虽乡试未中,但在光绪二年(1876)孟夏时节,却在科试中连连夺冠,四场皆为第一,为自己补了个廪生。廪生不同于其他生员,一看“廪膳生”这别称,就不难想知,公家要提供膳食给他。
吴起元大喜过望,毕竟,衣食要有着落,才能心无二用。
原来,去岁年底,孙云锦奉命调河运差,不得不离开江宁。吴起元想到年后的乡试,婉言辞谢了孙云锦的邀请,留在原地读书。半年下来,吴起元没有什么收入,已然捉襟见肘。
就在此时,孙云锦的老友吴长庆,向他递上了拜帖。
这个与自己二哥重名的大人物,是个奇人。初见吴长庆时,吴起元便作此想。
吴长庆是安徽合肥庐江县人,出身于武将世家,其父吴廷香曾训练团练,以抵抗太平军的兵锋。后来,吴廷香死在战场上,朝廷追封他为云骑尉世职。吴长庆袭职之后,在安徽发展团练,建成了自己的“庆字营”。为了激励吴长庆,曾国藩亲题“忠孝坚定,不可扰折”八字。多年来,吴长庆深研兵法,英勇无畏,先后参与平定太平军、捻军,朝廷特赐“力勇巴图鲁”之号。
若只是一名出色的武将,倒也不令吴起元这般关注。原来,吴长庆虽为武人,但也长于文墨,格外尊重读书人。
初见那日,孙云锦对吴长庆说:“这便是我给你说的那个才子了。”
吴起元先前还在整理文案,听说吴长庆要来,忙把文案收捡起来,迎候在旁。
吴长庆一点架子也无,一见吴起元就端详一番,说:“果然是年轻才俊,不一般呐!”
想来也是客套话,吴起元没有在意。岂知,吴长庆接着便说:“我读过你的诗!那首《农妇叹》,不是一般人写得出来的。‘朝朝复暮暮,风炎日蒸土。谁云江南好,但觉农妇苦。头蓬胫赭足籍苴,少者露臂长者乳。乱后田荒莽且芜,瘠人腴田田有主。君不见阊门女儿年十五,玉貌如花艳歌舞。倚门日博千黄金。只费朝来一眉怃。好!古来只听说白乐天为农人写了《观刈麦》,今日才晓得,小青年也懂得农妇之苦。好!”
似被人拂中穴道一般,吴起元愕异不已,一时间动弹不得,心内暗喜:筱帅竟然背得我的诗!竟然这般点评我的诗!
孙云锦似看破他的心思一般,拍拍他的肩,道:“这不奇怪,当日,我俩去江阴鹅鼻嘴办事,你不是写了这首诗,慨叹民生之艰吗?回头我就把他抄了去,送给筱轩老弟看了。”
闻言,吴长庆纵声大笑,道:“正是如此。质先兄得此良才,真是平生之大幸啊!这一番逢人说项,我是领教了。”
&n
第8章 到处逢人说项斯(3)(4)[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