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收些什么东西?”
“包罗万象,但都不是太精通,尤其是字画方面欠缺太多。”
“所以想求教老先生一些问题。”
“字画这个门类确是不太容易把握,考较的东西太多。”
老先生把手中的鱼食丢进缸中,指着一把椅子对杨红伟说:“坐,坐,到了我这儿别拘束。”
“年轻人勤奋好学这是好事,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进步。”
“你对字画的认识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水平?”
“半瓶水”
“那你就给我说一下董其昌这个人物。”
杨红伟把他所了解到的关于董其昌的生平事迹、书画作品、书画风格等阐述了一遍。
“看来,你还是学了一点东西的。”
“不过,还得再更深入的学习才行。”
“这样吧,让子依带着你先到我的书房去看一下,看看自己什么地方需要提高。”
“我书房中的书,一般情况是不让拿出去的,但你是子依的朋友,我就给你开个先例,一次只能带走一本。”
“但是,一定要妥善保存,因为有很多都是孤本,丢了就再也看不到了。”
“不过,要是有时间的话,建议还是在我书房里看。”
等老先生说完,杨红伟跟着章子依去了书房。
书房的面积有三十多平米的样子,四周挨着墙都摆满了书,而且书架都是通到屋顶的,屋子里有两把可以折叠的合梯。
书目分类导引做的非常全面、细致,大致有二十多个分类。
古籍善本、书画理论、碑帖拓片、国学经典、金石篆刻等。
凡是跟书画艺术沾边的都有涉猎。
杨红伟站在碑帖拓片门类前翻阅着,企图找到家里那些拓片的线索。
他打算用一个月的时间业余来破解家中那些碑帖拓片的问题。
他尽情翻阅着,思想显然已经被带进了一个独立的空间,甚至忘记了章子依就在旁边站着。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快要到中午了。
杨红伟依然意犹未尽,但他下午还得出去淘货,所以只能先行离开。
杨红伟挑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然后就准备离开了。
“记住,一周必须还回来,这是爷爷定的规矩。”
两人跟老爷子打了个招呼之后,就准备离开了。
“见到爷爷了,是不是得请我吃顿饭啊!”
“必须的!”
“说吧,想去哪吃?你定就行了。”
“得嘞,就今天晚上吧,”
“全聚德,我馋烤鸭了。”
杨红伟和章子依在街上找了家馆子,随便吃了点儿,然后又让章子依带一份给郑老爷子吃。
杨红伟向着预订的地点奔去,他不想耽误一丁点的时间,他想在两个多月回家的时候,把东城西城外围的地方转完。
但他今天的目的地是东直门向外一带。
他猜想到今天估计跟昨天的情形差不多,平民区居多,大杂院多。
但他倒是喜欢和这些平民打交道,心里没什么压力,自然、随意、冷不丁跟她们开个玩笑,她们也不会生气。
他到指定地点之后,便冲进了一条小巷子。
当他走到巷子一半的时候,在路两旁挨着墙的地方随意的放着八九件瓷器,有罐子有碗。
以前他倒是碰到过一两次这样的情况,但是却没碰到过一件好东西。
他本来没打算去看那几个破碗罐,车子都已经过了那些东西十几米了,但不知一种什么力量将他又拉了回去。
还是看一眼,万一要是错过点啥,多可惜呀!
他迅速地将它们装上车,准备到离这儿远一点的地方再看。
直到走了有两百多米距离的时候,他才停下车,准备拿那些瓷器看一下。
一个白釉罐引起了他的注意,颜色是那种乳白色,而且白中泛青;釉面釉质较细,莹润,手感较好;器型精美,端庄规矩。
他把罐子旋转了一圈,在罐子中下部发现一个“盈”字。
唐代邢窑,没错,就是邢窑。
但他总觉得这个罐子上少点什么。
可能是刚才匆忙地把它们装上车,没发现罐子上的盖子。
他又看了一下剩下的几个,两件邢窑,都没有盖子。
其它几件都是近现代的,没什么收藏价值,他找到一个垃圾堆扔掉了。
然后,骑上车又回到那个小巷子。
一个盖子半掩在泥土里。
只有一个,另一个估计是主人不知道啥时候就把它弄丢了。
这大街上就能捡到宝贝,还真是得到了验证。
接下来,他又开启了大杂院扫货模式。
不过,好像没有昨天那么幸运了,只是得到几件精品瓷器和一件清前期家具,
其它的除了几件不错的雍正时期的民窑,再剩下的就都是一些要甩的东西了。
第19章 得遇启功先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