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大见自家爹娘没有的动手的意思,就走到麻袋放,弯腰解开绳子,果然见里面满满的都是野猪肉,一家三口无奈的对视一笑。
周老汉叹了口气,“上次去就拿回家不少好东西,想着多少补偿点这才给他们送点苞米大豆,结果又带这么些东西回来,哎,这么多年没怎么走动,秀玲一家子心里一直有咱们啊。好在临走前老大偷偷把那三两银子塞到了秀玲枕头底下,要不然就欠的太多了。”
“咦?这是个啥?”韩氏眼见的看见麻袋口有根绳子向下延伸,伸手一扯出来一个眼熟的小布袋,打开一看白花花的银子,可不眼熟吗,这就是儿子用来装银子的钱袋。
“老大?这就是你放好了!”周老汉的声音里充满了气急败坏,然后泄气般叹了口气,“算了,铁定是被发现了,这搞不好就小鱼那丫头的鬼主意,她这是铁了也要给你防也防不住。这是给你娶媳妇的,你就收着吧,以后想办法补回去,被推来推去伤了和气。回去就多收点玉米大豆,村里没馋豆了你在家也没事就跑远点能收多少收多少,下雪前送过去。”
周老汉和儿子一起把野猪肉胎到独轮车上,确定不会掉下来之后这才出发。
远远的还能听到韩氏的声音,“红枣核桃还有芝麻碰到了也收点,省的他们去外面卖,贵。我见小鱼喜欢吃香菇还有木耳,这季节山上是寻不到了,回头去村子里问问,到时候一起送过去。”
三人到了村里时,车子上大包小包的,再次被人狠狠的羡慕了一把,这一回不仅小孩子围着转,遇到上坡不好走的地方,还有人平时不怎么说话的邻居凑过来帮忙推。
一问才知道他们村铁牛前几天去竹溪镇走亲戚,碰巧赶上炒货铺开业,还在门口看了好一会舞龙舞狮,只不过急着回来没去排队试吃,回来后说起来,村里人还以为听说吹嘘呢。
说什么,铺子很大,生意好到爆,排队的人能有半条街。
这会瞧着他们又是大包小包的推一车回来,顿时觉也不是没影的事,赶紧凑过来打听。
这次除了一袋子猪肉,夏鱼把镇上重新添置的棉被中周老大用的那床也给他们带了回来。除此之外还有一篮子土豆,一罐子猪油,一罐子素油,还有盐巴调料之类的,当然也少不了自家做的瓜子馋豆。就连做好的红烧肉和大盘鸡都各装了一小盆让他们带上。
看起来和上次一样,又是满满当当一车子,一路上又遇见几个人也信了大半跟着打听,尽管三人一再强调没有那么夸张,就是个普通的铺子,还是挡不住大家的热情。
这次不论大人小孩再没人嘲笑周老大,甚至同村一个姑娘路过还和他打了声招呼。
自打孩子去世老婆跟人跑了之后,他还是头次受到村里的姑娘打招呼,一时间感慨万千。
说实话,若是可以他宁愿永不回来,若是可以他想留在铺子里帮忙,分文不取都行。
在那里有人关心,有人尊重,还有那个安静、吃苦耐劳的好姑娘……
夏青青,名字都是那么好听,见到他时会小声的喊她周大哥,在她眼里他和别人一样。
开业那日他帮忙招呼客人时,一转头甚至在她的眼里看到了崇拜,似乎他也是一个令人敬仰的有能只士。
她一个黄花大闺女,他很清楚意自己条件不该胡思乱想,可就想多看她两眼。
更何况,他也真心想帮二妹一家,若是能一边帮忙一边还能守着她多看几眼该有多好。
可惜,相聚的时间总是这么短暂,二妹家不再需要他的帮忙。
周家三人离开后,人手明显不足了,夏鱼不得已重新蹲回铺子里,有时也会跟着周氏去外村做菜,几乎没机会进行她的收集皮毛大业。
今日做完菜回来后就没再去镇上,最近藤条竹篾的消耗速度剧增,藤条不多了,夏鱼拿着镰刀和绳子就去了松树林,那里的藤条很多很快就砍了一堆,一连背了三躺夏学信才发话差不多够年前用了。
为了保险起见夏鱼又跑了一趟,远远的见她背着藤条就有人议论开了,“老夏家真是亏大了啊,瞅瞅人夏老二家如今这小日子过的,吃香喝辣的,再看看人家那铺子,啧啧,白花花的银子肯定不少挣。”
“可不是吗,别的不说周氏头上手上耳朵上的物件简直要晃瞎人眼,那镯子,有这么粗,我瞅着纯银的。”
“筷子那粗的银镯子人家一带就是两个,小荷那丫头才六岁吧,昨儿我老远就瞅见她耳朵上明晃晃的,你猜咋滴,近了一看好家伙也是银的。一家子人哪还有以前面黄肌瘦的样,那衣服上一个补丁都没,尤其是小鱼那丫头找了个好婆家啊,一套一套的衣服换着穿,一件比一件好看,那上面绣的花别提多好看了,一看就是柳家大娘的手艺。”
“这算啥,听我家那崽子说,小荷她娘在家啥活都不用干,瓜子馋豆随便吃,这还不算,每天一碗芝麻盐,芝麻盐夹馒头当饱吃,张口说话都能喷出香味来,上午吃核桃下午就红枣,那核桃都是她闺女给砸好的,一家人恨不得把她当祖宗供起来。”
“周氏那做饭的本事真是好啊,尝过的哪个不伸大拇指,能挣银子,搁谁家都得供着。人家有本事,连娘家都顾上了,来了两回拉两车东西回去。老夏家以为扔了累赘,不曾想赶跑了财神爷,真是讽刺啊。这一家子除了最小的小荷,每一个简单的,
第一百四十一章 周老大的心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