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吴三桂会推辞避战,可是没有想到他竟然是这样的靠谱,四天的时间就赶到了前线。
说明是能够并肩作战的一个人,他是接到的命令马上就准备出发的,而且在路上并没有耽搁任何的时间。这一点就算是李永芳也难以做到,甚至很多的大清亲贵都难以做到,简直被多尔衮引为知己了。
到达前线之后,他马上就了解了战况,现在的战况对于清军来说十分的不利。因为李自成在当地颇得民心,所以老百姓很支持这位曾经的李闯王。
而多尔衮是不是大清的摄政王,他来到九宫山本身就不得民心民望,而且剿杀李自成本身也是劳师以远。想要征集军需本身也不容易,战争越是旷日持久下去,对清军越发的不利。
多尔衮非常的了解这一点,所以他在来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无论是军械银两还是将帅兵卒,都用的十分的充足准备。可是就算是这样他也没有想到战争会是这样的残酷,打到这个程度自己竟然完全占不到一点的便宜。
所以把十分的无奈,如果不是这样,他也想独自占有自己这样的盖世奇功,怎么会让吴三桂来横插这一杠子呢。
现在竟然吴三桂来了,多尔衮也就实话实说的告诉他,现在情况十分的对清军不利。所以如果吴三桂对这场仗比较含糊的话,还是暂时不要出战。如果打下去就要要有必胜的把握,不然的话如果打败了,那么损伤的不仅是几千士兵的性命,更重要的是损伤整个大清部队的士气。
士气这个东西一旦折损了,那就不好往回找补,找补不回来的话那么就是一场彻底的失败。有的失败是能够接受的,但有的失败是不能接受的。
就像这次战斗,清军和大顺军的决战必须是在这里进行,而且这里将是最后的战场,谁胜谁败就看这一锤子买卖。锤子砸在谁身上,到最后也是十分的重要的,他将关系到整个全局的震动。
吴三桂十分的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让多尔衮不必担心。李自成虽然说颇得民望,但是毕竟也是初来乍到,在这里没有什么太大的根基,也说不上对此有所经营。而和摄政王多尔衮的作战之中,虽然他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胜利,可是他的兵士也是十分疲惫了。吴三桂带领着自己的部队来到这里,士气正盛所以不会有任何的问题。
在吴三桂这样的一番分析之下,多尔衮觉得也十分的有道理,所以就授命他次日清晨就对李自成发起进攻。
李自成也早就接到战报,听说自己的老对手吴三桂来到了九宫山。这个时候李自成颇为志得意满的说:如果吴三桂赶打,那么这里就是他的葬身之地。此人我曾经宣召过他,让他来投靠我。可是他竟然因为一个陈圆圆,就对已经答应过的事出尔反尔,这样的人也是我们的敌人,是敌人就不能完全的放过他!”。
在闯王说出这样一番谬论之后,刘宗敏和宋献策也十分的赞同,并且对此颇为负荷,称赞闯王英
第136章 三桂初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