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刘宗敏的损兵折将似乎在李自成的预料之内,但是他并没有给予刘宗敏什么样的处分,只不过是把他前锋大将的职务给撤掉了,令其闭门思过。
      但是刘祖敏在军中实在是太过于根深蒂固,如果把他的位置撤下来,又有谁能够跟得上去?
      这个时候,只有宋献策自己请缨。告诉闯王李自成说,愿意带一对精兵前往迎战吴三桂和他的辽东军。
      这个提议被李自成坚决的拒绝了,并不是李自成看不起自己的这位军师,李自成心里十分清楚,宋献策是耍笔杆子的,是运筹帷幄的,不是将军。如果用他来上战场,那就是把一位运筹帷幄的人才扔到了虎狼的嘴里,那不过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
      这一点宋献策自己也十分的清楚,只不过他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决心罢了。不然的话会让李闯王认为大顺军无论是军师、将军还是普通士兵,都不堪一击,这样的话大顺政权岂不是马上就要颠覆掉了吗。
      但是这个时候已经被打到了城下,岂不是要龟缩着不肯出头。如果两军对敌,很明显大顺军并不是吴三桂和多尔衮联军的对手。如果正面战场硬刚下去,他们只有全军覆没的结果。
      就人数来说,此刻在京师驻扎的大顺军人数只不过也只有10余万,之前投降的三大营也不过是貌合神离,不敢真正的使用。
      而吴三桂和多尔衮的联军去加起来有十五万人之多,从人数上和战斗力上都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宋献策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对李自成说:“陛下如果真的想夺取天下,此时就要忍得一时之气,那就要据城而守,不予出战。而吴三桂和多尔衮,都是远途奔袭而来,如果在这坚城之下不能迅速攻破,粮草不济必然会士气疲乏,到时候他们就会自动撤走,这里的危险也就自动解除了。”
      这的确是一个十分高明的主意,对于宋献策来说,他并没有辱没自己的军师之名。因为无论是对大顺军政权还是对于这当前的局势来说,这都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退回城内并不意味着龟缩避战,而是说用坚守的办法,打消敌人的士气。一旦敌人士气疲惫的时候就会撤军。
      当撤军的时候,城池的围困就已经自动解除了。到那个时候,是否要追击主动权就已经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而李自成十分的别不过这个劲儿来,他觉得这是一个懦弱的想法。
      所以他完全的拒绝了宋献策的建议,并且告诉宋献策,自己要亲自率领万精兵,前往迎敌多尔衮和吴三桂。
      要让这位前明大帅和大清摄政王知道,大顺军不仅是一时侥幸,而是靠纵马驰骋,马刀称雄来夺取真正的江山和天下。
      宋献策跪谏阻拦,因为他知道,一旦这个李闯王出城而去,很可能就是有去无回。
      城外是15万铁骑,真的是已经在战场上确立了自己主动权的人。而大顺军的部队,虽然号称精兵,但实际上已经士气疲惫,守城也不过是权宜之计。出战则是羊入虎口,这个时候,实在是不能做出冲动的选择。
      李自成用实际行动确定了他在大顺政权中一言九鼎的绝对地位。因为他知道,作为闯王,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
      军师是可以撤退的,大将是可以撤退的,但是作为大顺的皇帝,他是不能撤退的。
      如果他已经出现了避战情绪,那么大顺军就会更加低迷。他自己不是不知道,出战是一个非常错误的选择,但是他必将在这最大的错误上渐行渐远,因为他没有逃避的理由,也没有逃避的机会。
      在精挑细选之后,李自成亲自披挂上阵,带领一万精兵上了战场。这一万精兵确实也是精挑细选的精壮男儿,而且配备了当时最为高级的武器和装备。
      明军有三眼神铳,有火铳和火器,这些在京师三大营配备是最为齐全的。而三大营已经完全的投靠了李自成,所以这些装备也被李自成照单全收了,全部装备了他自己的部队。
      这一次的出战,李自成给他的部队全部装备了最为先进的武器装备,火器每人三支以上,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到了最后的极限。
      他觉得这样的话完全可以和城外的联军进行一战了。哪怕是突袭,在这个冷兵器时代,火器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力点。
      而城外的辽东军部队和清军部队,似乎还以大刀长矛和冷兵器作为主要的武器。所以他们肯定不会料到这一层,也就是说,至少能在初期进攻的时候,占到出其不意的便宜。
     

第85章 小云袭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