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多尔衮陈兵中前所城下,一直久攻不下的时候,豪格忽然发动了政变,他勾结郑亲王吉尔哈朗,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皇位,把福临赶下台。
然而这场并不成熟的政变,仅仅在大学是范文程和洪承畴的阻挡之下,就已经胎死腹中。
是的,洪承畴已经成为大清忠实可靠的朋友和臣子。并且被任命为宏文院大学士。当时在顺治年间,还没有三殿三阁的制度,弘文院则是殿阁之首。而洪承畴这位大学士,真正的在大清也做到了位高权重,甚至被引为小皇帝的帝师。
正因为如此,洪承畴对于大清政权,一直以来非常的忠心,由此由他来打掉豪格的称帝野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豪格在计划称帝之前,曾经找过礼亲王代善,但被代善言辞的拒绝了。带上拒绝他的理由也很简单,不能对不起自己的一子一孙,不能让那两个孩子死的冤枉。
当初代善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曾经劝说多尔衮来称帝,多尔衮本来已经心动,但代善为了绝多尔衮后路,亲自把这一子一村送上刑场。多尔衮无奈,这才当众宣誓,绝不会有觊觎皇位之心。
当初的代善不同意多尔衮来当皇帝,那么他肯定不会同意豪格在政局初稳之时,又掀起一场大的变动。如果豪格真的篡权成功,那么硕托和阿达礼也就真的白白的丢掉性命了。
这一切身在前敌的多尔衮还并不知晓,不然的话就算有十个豪哥也已经丢了脑袋。在这一点上。身为大伯的代善,给了这位侄子有足够的亲情。
战局已经持续了十三天,多尔衮觉得自己很难受,曾经所向无敌的八旗部队,怎么会就在一座小城面前变得如此的束手无策,他很迷茫,不知道如何是好。
而城内的凌小云也非常的迷茫,因为城中的粮草军械虽然仍然充足,但是城中的民心此刻却并不是特别的稳定。
在中前所有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为了扩充屯田的数量,凌小云发布了安民告示,而四方所在的流民看到告示,都来投奔。
居无定所的他们相信凌小云能够给他们足够的保护。经过事后的查验才知道,通过安民告示,四方回来的流民,竟然达到了3000人之多。现在明军不仅要养军,更要护民。这是好事,这三千流民回来变成百姓,自然就成了强大的生产力。
但是这些流民和军人毕竟不一样,他们在平时只会埋头生产,在战时可能会提供一些帮助。但当战局僵持不下,敌人十分强大的时候,他们就会体现出自己弱点。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这些百姓开始散布出一些悲观的情绪,比如城外有10多万大军,城内守军却不足一万,早晚会面临兵败被屠城的境地,他们首先已经恐慌起来。
当这些恐慌的情绪开始蔓延的时候,也不会不对明军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事情是明摆着的,实力也是明摆着的。八千明军,抵抗十四万铁骑,这像是一个天方夜谭的神话。
而大家已经坚持了十三天,不知道还有几个十三天,等到城破之后,面临的又会是怎么样的命运?
没有人能够预知命运,但是作为大明的士兵,他们唯一能够做的,仅仅是在绝境之下再坚持一会,他们相信,奇迹终将出现,就像当年的宁远之战一样。
奇迹终于出现了,在一个清晨,仍然是一阵猛烈的进攻之后,多尔衮竟然下令撤兵了,而且并不是佯装撤兵,是真正的后撤。
凌小云在前沿派出的三个观察哨,无一例外的回来报告说,清军已经撤走六十里开外,不会再对守军造成任何的威胁,而且所有辎重粮草和军械部队已经彻底撤走。
清军并没有遭受大的损失,在这次攻防作战之中,清军虽然折损五千余人,但是明军也有一千五百多人的死伤,而且是占据了坚城优势的前提下才取得这样的效果,所以说整体来说,双方的对决实际是不相上下的。
但是如果多尔衮坚持下去,十几万人在这中前所城下,就是用消耗战的方式,也能把城内的守军完全消耗掉。
可是他为什么没有来由的忽然就把全部兵力撤走了,凌小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两天之后,凌小云才得到确切的情报,原来清军这次撤军并非是撤回盛京,也并非是发生了什么意外,而只是单纯的多尔衮不想在这里继续消耗下去了。
 
第81章 笔耕请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