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清的军队十分的骁勇善战,这一点凌小云是早有所知的,但他没有想到,多尔衮的速度竟然会如此之快,仅仅用了五天时间,就已经整军完毕,兵临中前所城下。
      但是凌小云也不是吃素的,他早就已经做好了一切迎敌准备,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他从来不惧怕多尔衮和他的八旗精锐,甚至他早就想和这八旗军队正面的硬碰硬一次了。
      与其说之前没有机会,不如说还没有做好准备,现在双方都已经摩拳擦掌,立厉兵秣马,他们缺的就是一次正面的对决。现在,无论是中前所城里的凌小云,还是中前所城下的多尔衮。他们都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一个拥兵8000,一个拥兵14万,看似一场不对等的对决,就这样马上展开。
      多尔衮象征性地对中前所发起了进攻,但是他没有想到,事情竟然如此的不顺利。在他事先的情报中,这只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千户所,就算有明军在此驻守,那也不过是一触即溃的部队,怎么会如此英勇顽强?而且这座城池也不是传说中的年久失修,而是一座铜墙铁壁坚不可摧的坚城。
      多尔衮的进攻,连续三次受到了挫败,在中前所城下留下了200多具尸体。对于这位眼高于顶的摄政王来说,这是他不能够接受的失败,长期纵马称雄,没吃过战争的亏,与其说,他被明军伤了士气,倒不如说是伤了面子。
      每一个骁勇善战的大将,每一个运筹帷幄的元帅,他们都有心中难以抵御的傲气,这种傲气一旦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种迷之自负,这种自负很可能会左右他们的情绪,使他们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多尔衮也是一样。
      当何洛会告诉他,不要和中前所这些明军纠缠,如果要会合吴三桂,就不如绕小路而走。
      中前所只有8000名军,他们是不可能放弃城池出来,偷袭我军甚至正面和我大清军队直接作战的?但是这一个完全正确的建议,被多尔衮言辞拒绝了。
      这位大清的摄政王,心中有无限的骄傲,他曾经想过很多的可能,万万没有想到一座小城作为他出兵以来的第一站,竟然是如此的难以攻陷。
      既然这样的话,在中前所这座小城都要绕路而走,那么谈何纵马驰骋,谈何纵横天下,谈何夺取江山。
      骄傲的多尔衮有他骄傲的理由,但是何洛会也没有继续坚持。因为他知道,一个大军只能有一个统帅,当统帅的命令不能迅速而顺利的施行的时候,这个大军其实也就不存在真正的向心力了。多尔衮的命令哪怕是错误的,也要坚决并且果断的执行下去,这就是一支部队的灵魂和向心力,无论是明军还是清军,莫不如此。
      但是八旗军队确实体现了他们超常而顽强的战斗力,中前所的明军曾经试图在城外发动一次反冲锋,结果这次尝试以惨败而告终。
      出了城的200名明军无一生还,而多尔衮的大清骑兵,却仅仅折损十二人,以一当十的战斗力真的是十分的可怕。
      凌小云承认了这个事实,他并没有决定和多尔衮在真正的战马上一决雌雄,他知道什么时候该扬长,而什么时候该避短。
      既然我和你面对面的交锋打不过你,那么我就坚守城池打阵地战,只要你踏不过我中前所小城,那么你就永远无法和吴三桂会师,也就完成不了你前进一步的战略目标,只要我把你拖在这中前所城下,你就输了我就赢了。
      事实上凌小云的这种战法,说白了有些无奈,但是这确实是最为妥帖也最为实际的战法,因为正是如此,吴三桂无法和多尔衮会师。而多尔衮困在这中前所城下无法前进一步,也就达不到他首先预定的目标,拖的时间越长,他的士气丢失的越多。
      士气丢失的越多,他们就说不到什么驰骋天下,更说不到其他的东西,所以那出兵之时的口号雄心已经成了镜花水月。
      这个时候凌小云心中只有一种担心,他担心的并不是多尔衮的战力有多强,因为据城而守,对于明军来说并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至少现在是这样,城内后勤充沛,坚守半年以上绝对没有任何的问题,不会因为粮饷的断缺与否而犯愁。
      但是这里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一旦引发,凌小云和他的中前所都会变得万劫不复。这个问题

第80章 坚守克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