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2章 弘继和尚[1/2页]

明末圣天子 小手冰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朱由检把孙元化、徐光启他们几个叫到近前来,对他们这一阶段的成绩表示了肯定,尤其是琢磨出铁芯铜体的工艺。
      给炮营的人赏赐了一万两白银后,对他们交代了火器未来的发展方向——后装。
      凭着前世玩枪战游戏记住的一点浅薄的枪械知识,给这些大明顶级的武器专家们开窍,明确的告诉他们,无论是火炮还是火枪,未来必然会在尾部装弹。
      未来的火炮不会像现在的火炮这样,炮尾粗而炮口细,而是整个炮管薄厚一致,内部还有螺旋状的膛线。
      而火枪就更简单了,前世,朱由检所处的时代正是抗日神剧盛行的年代,不知看了多少栓式步枪的画面,绘声绘色的给赵翼勋他们讲着这种换弹方式。
      几人听完既感到惊奇,又觉得肩头沉甸甸的,皇上有的只是想法,怎么弄还得他们来做。
      孙元化惊奇道:“陛下竟有如此见识。”
      他这么一说,朱由检才意识到自己说多了,立马往别人身上扯:“赵士祯前两天给朕托梦了,他在底下研究出了这种新式枪炮,不过朕醒来就记得这些了。”
      当了这么久的皇帝,朱由检现在扯起谎来脸都不红,把子虚乌有的事讲的跟真的一样,几人都信了。
      赵翼勋讶然道:“爷爷给陛下托梦了?!”
      朱由检看他一眼:“是啊,他没给你托么?”
      “没有啊。”赵翼勋一脸茫然。
      “给朕托也一样。”朱由检随便含糊过去,正打算离开时突然想起一件事,对徐光启道:“徐大人是松江府人吧。”
      “回陛下,臣正是松江府人。”
      “你们那里有没有一种叫地瓜的农作物?也有个名字叫番薯,皮是紫的,内里却是黄的。”
      据他微薄的历史记忆,番薯应该已经传入大明了才对。
      果然,徐光启立刻给了肯定的回答:“番薯在南方很多地方都有种植,臣的《农政全书》中就记载了此物。
      番薯最先在福建有人种植,后来臣将番薯从福建引入松江府,此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一亩可收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
      他的《农政全书》今年刚出版,故而对书上的内容记得很清楚。
      “那土豆呢?”
      徐光启眨眨眼:“土豆,臣书上也有写,在南方的一些地方也有人种植,虽然少见,但陛下想吃还是能找到的。”
      “玉米呢?”
      “这个在世宗朝(嘉靖)就传入大明了,十个布政使司都有种植。”
      “那西红柿?就是番茄?”
      朱由检一连问了几种后世百姓经常吃的菜,都从徐光启口中得到了肯定的回答。
      当皇帝快一年都没能吃上一个的西红柿,实际上在万历年间,外国传教士就已经把西红柿跟向日葵一起带进大明了。
      如果他多读书就知道,天启年间的一些著作里就已经能见到“番柿”二字。
      见过的人都不多,种植的地方更少,这个时代西红柿的身份是观赏植物,而非食物,老百姓肯定不知道,徐光启他们能知道此物,也足以用博学多才来称赞了。
      “这样啊,那朕知道了。”
      连问了几个问题,显得他很无知,朱由检装着无所谓的样子,掩饰着心里的尴尬,但凡自己多读点书也不至于这点农业知识都没有。
      ……
      回宫的辇车上,朱由检命令道:“即刻草诏,着广东、福建两省官员在明年三月前,选拔会种植番薯、土豆的农户3万户迁往各省,待明年开春后,由军队护送百姓前往各省。
      勒令各省官员务必安置好迁居过去的百姓,让那些百姓教授当地人民种植番薯、土豆的知识。
      前往长江以南各省的百姓,地方官府每户给银十两,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每户15两,黄河以北20两,另外朝廷发给房屋、耕牛、土地、农具。
      还有告诉他们,届时锦衣卫会派人混于民中,各省官员如有怠民、欺民,九族之内,概杀之。”
      朱由检说出大致意思,王承恩将意思转为文言文写在诏书上,写到最后这句时他停住笔:“陛下,不至于概杀之吧。”
      朱由检走到王承恩身边,胳膊肘搭在他肩膀上,看着他

第112章 弘继和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