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最薄、最白、最佳[1/2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用高足盘来盛放食物,肯定是后来的用法。
      最开始出现的高足盘,肯定是祭器。
      因为古代所有好东西,都是从神到人的过程。
      在之后,就是从贵族到平民的过程。
      而高足盘到了宋代,已经是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的器物。
      从考古资料来看,高足盘最早见于南北朝,北齐天统三年(567年)。
      那时的墓葬中,即出土青釉高足盘。
      目前发现隋代烧造高足盘的瓷窑,有北河的贾壁窑,南河的安阳窑、巩义窑,徽省的淮南窑,南湖的湘阴窑,川省的邛窑等。
      上述瓷窑主要烧造青釉高足盘,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见胎上的黑点杂质。
      南河的巩义窑,在唐代还烧造三彩高足盘。
      这种器物在隋代比较流行,同一时代的壁画、绘画上,都有所出现。
      目前,惠市尚未发现唐代窑址,这件1986年在惠市,城区狮头山出土的唐高足盘,因其浅而敞口,应是盛放物品的器物。
      虽然是一件造型简练、朴实无华的日用品,但从不同的侧面,也反映了唐代时期当时的生活环境状况。
      这也证明了生活这一地区的古代居民,由于社会发展及日常生活需要,在唐代跟其外地已有物资流通、贸易的情况。
      青釉高足盘、三彩高足盘,陈文哲都有着现成的手艺,制作起来并不难。
      他的青釉瓷烧制水平最高,唐三彩技术就只能算是一般。
      但是,就这种一般,也肯定达到大师级水平。
      随着仿制的古瓷越来越多,陈文哲学到的手艺也越来越多。
      就像是现在,随着一件器物延伸,只要是能被他想到的,他几乎都能随手做出来。
      最麻烦的反而是挑选矿料,调配釉料,至于工艺,对他来说一点难度都没有。
      现在对他来说,反而是金装定器更加麻烦。
      因为采用支圈覆烧的定窑器,都是有芒口的,这些后期都需要镶嵌金银扣。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只要采用这种工艺烧制,芒口就必然会出现。
      但是,要想烧制定窑精品,却又必须要支圈覆烧。
      这种烧制瓷器的方法,其匣钵中的器物,皆由特别的环形支圈固定。
      待烧制的瓷器,也都是倒转覆放。
      也正因为覆放,器物的口沿部分,都要剐去一圈釉层,使其露出胎骨,这样才能安置于支圈上。
      而最后烧成之后,器物随之形成“芒口”。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支圈覆烧工艺并不只是单单为了扩大产量。
      定瓷的一些大型盘碗口,器壁轻薄如云,却很少变形,这也必须归功于支圈覆烧的新工艺。
      覆烧工艺在扩大产量的同时,也让定窑所烧瓷器更趋向规整。
      然而,毕竟使器物口沿失釉,形成了“芒口”。
      挑剔者认为这种不光滑的“芒口”,破坏器物整体的美观。
      粱同书《古铜瓷器考古窑器考》记载,宋仁宗在看过进贡的覆烧定瓷之后下旨:“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器窑。”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最薄、最白、最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