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最薄、最白、最佳[2/2页]

我的系统不正经 疯神狂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为解决这种缺陷,定窑工匠在一些失釉的器口,以及圈足部分,镶以金属边缘。
      最高贵者用金银镶边,使得器物更显高雅华贵,这种工艺称之为金银扣。
      而相应的器物,则名为“金装定器”。
      不过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定瓷中的金银扣工艺,出现远早于覆烧工艺。
      也就是说,不是因为有“芒口”之弊,才有金银扣。
      事实上许多金装定器,都是仰烧产品,其口沿部分有釉,而并不是“芒口”。
      静志寺地宫白釉“官”款金装口盘,静众院地宫带银盖镶银足的白釉莲纹长颈瓶,就是这种“金装定器”中的佼佼者。
      也就是说,有时候没有芒口,也可以镶嵌上一圈的金银扣。
      当然,只要是能够进宫的定窑瓷器,都肯定是珍品,就算没有金装,价值也很高。
      但是,有着这层金装的定窑瓷器,价值肯定更高就是了。
      既然是好东西,那就肯定要多仿制几只。
      碗盘碟这种瓷器,做起来都很简单,既然盘子都做了,小碟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好静志寺地宫出土的白釉“官”款对蝉纹碟,就跟之前的那只盘子差不多,做起来也简单。
      白釉“官”款对蝉纹碟,口径124厘米,底径85厘米。
      六曲花形敞口,斜腹略鼓,平底。
      胎极薄,仅02厘米。
      胎质坚细,釉白莹润,略见闪黄垂釉痕,外底露胎。
      内底划饰工整纤细,而且是一对蝉纹。
      外底刻行书“官”字,并墨书“供养舍利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5行28字。
      碟仿金银器器型,口部无釉。
      太平兴国二年也就是公元977年,而这一年可不简单。
      太平兴国(976年十二月—984年十一月)是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一个年号,共计近8年。
      而吴越忠懿王钱俶,亦用该年号纪年,他的存在时间是976年十二月978年五月)。
      在这里,因为后面的施主男弟子吴成训钱叁拾足陌,可以证明,这里的年号不是宋的年号,而是吴越国。
      五代十国之吴越国,号称: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其国更是著名的秘色釉瓷的出产地,这里出现定窑瓷器肯定不同寻常。
      但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只有一次。
      比如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的父钱宽和母水秋氏的墓葬中,就藏有多件定瓷,从此也可见其珍贵程度。
      临安晚唐钱宽墓,出土的是定窑白瓷海棠杯。
      临安晚唐水秋氏墓,出土的是“金装定器”白瓷云龙把杯。
      从此可见,当时定窑器的名声,远大于其他窑口。
      而这肯定是因为其规整的工艺、优美的造型、巧夺天工的装饰,使其名噪一时,享誉四方。
      就是因为定窑器的美好,让当时的各地瓷窑,群起效仿之,但还是定窑的瓷器最薄、最白、最佳!
      比如我们现代人闻名遐迩的景镇,到现在虽然还号为瓷都,但是在当年,却只以“南定”为名。

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最薄、最白、最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