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线索再现[1/2页]
这个文圣不对劲
古道热肠说书人
扈文山捋着颌下的胡子,轻轻笑着。
“应该的!”
“前几日,你在临江书院之事,老夫也有所耳闻。”
“别人都说你不尊师重道,为人暴戾,目中无人。要我说,打得好!骂得好!做得痛快!”
“对付那些尸餐素位,蝇营狗苟之辈就应该这样!”
“什么大儒,只要他心坏了,那他就是狗屁!”
“老夫考了举人,为何不做官?退一步说,又为何不去什么书院任职?就是因为我看不惯他们!我等读书人,不思如何研究学问,报效国家。却整日想着什么排除异己,拉帮结派,圣人好端端的思想,被他们弄得一塌糊涂。整天抱在一起,互相吹嘘,今天夸夸你是文曲星下凡,后天夸夸他是儒生表率,真到了正经事上头,没有一个靠谱的。”
“朱子学院的作风,我了解。他们就喜欢挑动读书人,口伐笔诛。老夫不想你受其害,但老夫也没什么本事,只能想办法替你讨来些民心了。”
秦舟恒听着这一通话,冲着扈文山长长一拜。
“谢过先生!”
心里却是感觉有些怪异。
毕竟一个看起来文绉绉,又是曾经考中过举人的读书人,这一张嘴就是狗屁。骂的还是读书人心目中的偶像——大儒……这反差实在是有些大。
“骂得好啊!”王德发在一边听着,连连抚掌称快。
他是个武者,对于一些文人的确是颇有微词。
“我说句大不敬的话,朝廷对文人,尤其是对儒生太过宽容了,哪怕是刚养气的童生,明明没什么大用处,却全给养成了官老爷!”王德发叹道。
不是儒生的人,若是对儒生动手,轻伤流放、重伤砍头、死了夷三族。
儒生犯罪,从轻处理。
儒生见官可不跪不拜,拱手行礼就行。
儒生可以养奴隶,每个月朝廷还会给钱。
最重要的是,儒生无须缴纳税款——任何税!这其中,也就包括土地税。因此,地主为了避税,就会将手下的土地过户给儒生,每年只需要给儒生一笔钱财就好——当然这个钱,是远远低于他们本应该缴纳的税款的。
这也就导致,除了官员和有爵之人之外,儒生是这个国家名义上土地最多的人。
而且儒生为了从手中的土地获得更多的利益,会想尽各种办法去压榨那些以种田为生的佃农。
王德发接着说道:“我曾在北蛮之地打过五六年仗,北蛮,那是什么地方?鸟都懒得去那拉屎!但就这样,附近的农民还是勤勤恳恳种地,想着靠一把子力气,也能养活自己。结果怎么样,收成被儒生扣一些、被乡绅扣一些,可能还会被官员扣一些。一共没多少玩意儿,哪经得住这么扣?”
“辛辛苦苦一年,结果到头来依旧是食不果腹。倒是儒生乡绅官员,一个个吃得肠满脑肥,满嘴流油。最可笑的,这些土地名义上都是儒生的。即使是个丰年,朝廷也依旧收不到一文钱的税银。”
听着王德发这一通话,秦舟恒长长叹了一口气。
儒生的好处他自然知道,但是没想到,就因为一个税,居然还有这么多弯弯绕绕在里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啊!”
此话一出,王德发和扈文山两人都用一种看怪物的眼神看向了秦舟恒。
虽然知道秦舟恒有这出口成章的本事,但你也没必要随随便便就来上一句。
这样显得别人很没有文化!
再齐齐往天上一看。
嗯,文气冲天,可惜没有其他异象,只是个镇国诗了。
嗯?
扈文山微微一愣,自己为什么会说可惜、只是?
这是镇国诗啊!
往常要是哪位做出了镇国诗,都恨不得大摆三天宴席,好好吹嘘吹嘘。
怎么到这就这么不值钱了?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扈文山喃喃念到。
“回去之后,老夫要将这一句诗裱起来,悬在我家门前,做不到警醒世人,老夫也要尽可能去警醒家中子侄了。”
说着,扈文山又看向了王德发。
“若是老夫没看错得话,这位想必就是如今的郡守王大人了吧。”
“本官王德发,见过老先生。”王德发微微颔首。
两人的身份地位,谁给谁行礼都不合适。
“王大人有为,您上任之后,郡中便从未闹过匪患。不像之前,几乎每月都能看见郡里的剿匪队。”扈文山笑道,言语中满是热情。
王德发却是愣住了。
“怎么,老夫是不是说错话了?”扈文山疑惑道。
王德发笑了笑:“未曾,只是想到还有公务在身,恐怕不能久留了。”
秦舟恒心里也是一突。
因为在他眼前,闪过一条系统的信息。
【任务一,线索二】
【在王德发上任之前,郡守几乎每月都会派出剿匪队。】
【王德发上任之后,匪患消失。】
这是什么意思?
第23章 线索再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