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国和宁国的工人代表在虞国的参观,犹如一场深刻的启示之旅。在松风省的农机厂,那块写着“今日废品率:0.3%”的黑板,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展示,它背后反映出的是虞国对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的重视。
每一个数据的记录,都意味着对生产环节的严格把控,对产品质量的高度追求。工人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当天的生产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与明国和宁国当前的生产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明国,工匠们对产品的精度缺乏有效的测量和控制手段,生产过程中的随意性较大;宁国虽然在技术引进上投入不少,但对生产数据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沃垦省的集体农庄里,农民拿着耕作日志讨论播种深度,日志上的数据精确到厘米。这一细节体现了虞国在农业领域同样注重科学管理和数据支撑。
通过对土壤条件、气候因素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农民能够根据精确的数据来确定最佳的播种深度,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这种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生产的方式,为明国和宁国的工人代表提供了新的思路。在他们的国家,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都缺乏这种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更多地依赖经验和传统方法,导致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工人管理手册》的赠送,更是为明国和宁国的工人代表带来了宝贵的管理经验。手册中详细阐述了如何组织技术讨论,让工人能够参与到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中来;如何监督设备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故障对生产的影响。
以及如何与厂主谈判工资,维护工人的合法权益。这些内容对于明国和宁国的工人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他们的国家,工人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参与企业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工资待遇也难以得到合理保障。
回到国内的明国和宁国工人代表,怀揣着在虞国学到的经验,面临着将这些经验落地实施的挑战。他们不由得叹了口气,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虞国的这些制度和措施哪里会有那么容易落地呢,顶层设计方面就已经决定了虞国这样的国家和他们的国家完全不同。
在虞国工人们是为了自己工作,自己的剩余价值在工资里体现出来,自然会兢兢业业的对待自己手里的工作,可是在他们国家呢,是在为那些资本家们工作,短时间或许会因为一些情绪把工作做好,但是未来呢?
在明国,工人代表们首先向工厂管理层汇报了在虞国的所见所闻。然而,管理层对这些经验的接受程度并不高。
一些厂主担心工人参与管理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对工人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他们认为,虞国的模式不一定适用于明国的国情,担心引入这些经验会带来混乱。
工人代表们并没有放弃,他们通过组织小规模的讨论会,向工友们介绍虞国的经验,逐渐赢得了工友们的支持。工友们认识到,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参与,才能提高生产质量,改
第377章 隐而不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