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联邦三十三年深秋,越国会稽城的机车厂内,五台新下线的蒸汽机车正等待验收。这些机车采用了改进型锅炉设计,炉膛容积比传统型号有所扩大,煤炭燃烧效率得到一定提升,最高时速达到三十公里。
     这代表了越国在机车制造方面的最高水平。车间主任仔细测量着活塞冲程,将精度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他擦了擦额头的汗:“比上一批好多了,至少不会跑一段距离就出问题。”
     同一时间,虞国松风省的电力试验站里,工程师们正在调试新研发的三相交流发电机。这台机器采用了新型旋转磁场设计,输出电压保持稳定,效率比传统发电机显着提高。技术员将检测设备接入电路,读数稳定在预期数值:“连续运行多日,温度控制符合标准。”
     两国在技术水平上的差异,在各个产业中逐渐显现。
     纺织业方面,越国从国外引进的自动织机已在部分工厂投入使用。这种织机通过蒸汽动力带动机械运动,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仍需要工人时刻监视运行状态,每台织机都需要专人看管,日均产量有限。
     而虞国的纺织车间已经安装了自动控制装置,当出现断线情况时设备会自动停止运行,一个工人可以同时照看多台机器,日均产量明显提高,且产品质量更加稳定。
     钢铁冶炼领域,越国的炼铁高炉达到一定规模,采用预热空气技术,降低了燃料消耗,但整体水平仍有待提高。
     而虞国已经掌握了新型炼钢技术,通过向铁水吹入压缩空气来去除杂质,大大缩短了冶炼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且钢材质量更好,能够满足高端制造的需求。
     这种技术差距让越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逐渐减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越国工人平均工资已经接近虞国水平,但由于生产效率的差距,单位产品的人工成本反而更高。
     越国试图从两个方面进行技术追赶。一方面,科研机构组织人员研究从虞国购入的机械设备,试图进行仿制。但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仿制产品的精度不足,经常出现故障。
     另一方面,越国企业试图通过高价购买技术图纸,但往往只能获得虞国情报部门故意放出的不完整的技术资料,缺少关键技术,生产出的产品形似而神不似。
     “他们的技术不是单个的零件,而是一整套体系。”越国技术专家在报告中指出,“虞国的加工精度远高于我们,即使我们知道了原理,也制造不出合格的产品。”
     这种体系差距的根源在于工业基础水平。虞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机械标准,零件具有很好的互换性;而越国的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生产的零件往往不能通用,维修时需要整套更换,增加了成本。
     能源利用方面的差距更加明显。越国主要依赖蒸汽动力,热效率较低;虞国已经在多个地区建成发电设施,采用更高效的能量转换方式,电力传输覆盖范围广,工厂无需为能源供应担忧。
第359章 技术代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