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邦三十三年冬,劳动国际的技术共享计划在成员国开始实施。虞国派出的工程师不仅带来了设计图纸,还指导当地工匠掌握实用工艺,通过改进热处理方式,使农具的使用寿命显着延长。这项技术在虞国已经较为普遍,却使参与国的农机成本大幅下降。
消息传到会稽城时,朱祁锂正在查看纺织行业的生产报表:有些工厂引进了虞国的生产技术后,产品质量明显提升,所需劳动力大幅减少。
“他们用成熟的技术就在我们的主要产业领域取得优势。”财政官员面色凝重,“再这样发展下去,我们在效率上的差距将会耗尽所有的竞争优势。”
朱祁锂决定加大投入弥补差距。他下令参照虞国的技术教育模式,在全国建立多所技能培训学校,课程设置完全模仿,上午学习理论知识,下午进行实操训练,要求学员掌握基本的测量和加工技能。
但效果并不理想:越国的传统工匠习惯凭经验工作,对精密测量工具不太接受,年轻学员也更愿意从事文职工作,而不是在车间从事技术工作。
更重要的是研发机制的差异。虞国的工厂实行“技术创新奖励制度”,一线工人提出的改进建议一旦被采纳,可以获得可观的奖励。
而越国的工厂里,决策权完全由资方掌握。有钢铁厂工人发现改进原料配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这个建议需要层层上报,等到董事会讨论时,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而且以“会增加成本”为由被拒绝。
联邦三十四年春,暴雨袭击了越国南部地区。洪水冲毁了三座抽水站,由于各厂生产的零件规格不统一,维修队携带的备件无法通用,只能眼睁睁看着洪水淹没农田。
而同样遭遇暴雨的虞国沃垦省,由于采用标准化零件,急需的配件从邻省快速调运,短时间内就恢复了排水功能,受灾面积大幅减少。
压力之下,越国的资方开始做出改变。某航运公司率先采用虞国的船舶标准,将货轮上的设备换成标准化零件,维修时间大幅缩短;某钢铁厂则悄悄从虞国进口设备部件,虽然单价更高,但使用寿命更长,综合成本反而更低。
联邦三十四年夏,会稽城的技能培训学校迎来首批毕业生。他们掌握了基本测量技能,但面对复杂的技术图纸,仍然感到吃力。
而在虞国,新的水力发电站建成发电,采用了新型合金材料,效率比传统材料显着提高——这种材料,越国的工厂还无法生产。
技术水平的差距,正在让越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当虞国的工人使用电力驱动的先进设备进行生产时,越国的工人还在为蒸汽设备的效率问题发愁;当虞国的农民通过便捷的方式使用农机服务时,越国的农民仍在为农具的通用性问题而困扰。
这场发展模式的比较,在工业化进程的各个方面,正悄然显现出不同的结果。
喜欢。
第359章 技术代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