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闭幕后一天,不其城的工人文化宫尚未撤去会场布置,虞国劳动党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二中全会便朱昭熙的提议下再此召开。
出席会议的517名代表中,除了虞国各省市的劳动党代表,还包括从中央各部委、社会科学院的理论研究者,以及工厂、农庄的基层党员代表。这是虞国劳动党自成立以来,首次以全会形式专题讨论社会主义理论问题。
会议开始前,朱昭熙在预备会上发表开幕词:“劳动国际的会议让我意识到一个严重的疏漏,我们花了十年时间确定‘什么是劳动党、怎样建设劳动党,却始终没系统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基层党员执行命令时很坚决,但问起‘为什么要这么做,多数人只能说‘这是党中央的决定。这不是理论成熟的表现。”
她列举的现象在提交的调研材料中得到印证:不其城周边城市的600名党员的抽样调查显示,83%能准确复述“党员不得利用职权谋私”等纪律条款。
但能完整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不足17%;在回答“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经济”时,62%的答案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仅有9%提到“消除剥削”这一核心目标。
“这就是我们召开二中全会的原因。”朱昭熙在开幕词中强调,“如果连我们自己的党员都把社会主义等同于‘高效的国家管理,那我们和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有什么本质区别?
在这次会议当中我们必须搞清楚:在这个时代我们向往的社会主义的根基是什么?我们建设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它和共产主义是什么关系?”
第一天的讨论聚焦“社会主义的本质”。工业部代表首先发言,他提到越他在越原生的一个钢铁厂听到的工人的理解:“‘社会主义就是不用被资本家克扣工资。这说明普通劳动者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很朴素——就是摆脱剥削。”
理论工作者则从经典着作出发:“在我们之前组织编订的《货殖通论》中已经有过解释,社会主义的核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但这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让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人,实现‘按劳分配。”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计划经济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海晏省代表举例:“我们的港口实行计划调度,效率确实比洪州共和国的自由港高,但这是管理方式的差异,不是制度差异。
如果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那宁国的皇家造船厂也搞计划生产,难道也是社会主义?”
朱昭熙在总结时提出了阶段性结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而非个人或少数集团私有;第二个层次是按劳动贡献分配产品,消除‘不劳而获的剥削现象;第三个层次是逐步缩小阶级差异,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计划经济、集体农庄这些都是实现手段,不是本质。手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这三条本质不能动摇。”
第347章 二中全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