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响应,各国代表纷纷附议,34;劳动党国际34;的名称很快被确定下来。
关于组织职能,经过几轮表决,最终明确为四项:
协调跨国合作项目,如技术共享平台的搭建、跨区域粮食调配的衔接;
制定党员行为参考标准,汇总各国的实践经验形成案例集,供各党参考;
组织理论学习与经验交流,每年召开一次行业专题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全体代表大会;
仲裁无产阶级组织间的纠纷,由各方推选的11名代表组成仲裁委员会,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裁决。
领导机构的选举可谓是相当顺利。朱昭熙因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探索与威望,被全票推选为第一任总书记。
韩国劳动党宣传部长商铭以其在理论宣传与基层组织方面的经验,当选常务副书记。两人将在不其城设立常设机构,工作人员从各国代表中选拔,任期两年,可连选连任一次。
最后一天的议程在《国际歌》的旋律中达到高潮。这首朱昭熙记忆深处的歌曲,经她逐句翻译、教唱,此刻第一次在这个世界响起。
34;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34;的歌词,通过不同口音的合唱,传递出超越国界的共鸣。代表们紧握拳头,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这不是那些机会主义者敷衍的仪式性的表演,而是一群坚定的无产阶级者对旧势力宣战的誓言,是对社会主义理想的集体宣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会议结束时的合影打破了传统的等级惯例。没有按国家或职务排列,而是按行业站成六排:前排是工人代表,中间是农民代表,后排是职员与知识分子代表。
朱昭熙站在纺织工人队列中,穿着与周围女工同样的蓝色工装。镜头定格时,所有人的笑容都带着劳动后的质朴与坦然。
散会当天,各国代表带着两份文件离开不其城:《劳动党国际章程》和《不其城共识》。章程详细规定了组织的运作机制,包括代表产生办法、表决程序、经费来源(主要来自各国劳动党按党员人数缴纳的会费,每人每年一个工时的价值)。
共识则记录了各国在技术共享、工资分配、党员考核等17个具体领域的一致意见。
更重要的是,他们带回了一个新的联络地址,不其城劳动党国际秘书处。这个设在工人文化宫侧楼的办公室,只有三间房、五名工作人员,却在未来几十年里成为各国无产阶级互通声气的枢纽。
商铭带领团队整理的会议记录,用最朴素的语言记录着每个提案的讨论过程,没有修饰,只有事实,就像这座城市里日夜运转的机器,沉默却高效。
送别最后一批代表时,不其城的海风正卷起码头的尘土。朱昭熙望着远去的船帆,商铭拿着刚统计好的首批合作项目清单走过来:34;韩国的纺织技术交流会、代国的育种站合作、楚吴国的铁矿安全培训,这三项已经确定了时间和负责人。34;
朱昭熙接过清单,上面的字迹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她知道,劳动国际的成立没有改变联邦的政治版图,明国的工厂仍在运转,宁国的商船依旧远航,越国的议会还在争论。
但无形之中,一张联结各国无产阶级的网络已经织就:节点是不其城的办公室,网线是代表们带回的共识与信任,而根基,则是千万劳动者正在田间、车间、码头进行的生产实践。
喜欢。
第346章 劳动国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