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输电线路沿着铁路延伸,在工厂区形成蛛网般的分布,纺织厂的电动织布机、钢铁厂的电弧炉、农庄的抽水机,都开始依赖稳定的电力供应。这种能源变革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技术可能性。
     科学研究院的季度成果汇报会上,材料科学研究所提交的一份报告起初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他们研发的新型硝酸纤维素胶片,原本是为了改进炮弹引信的防潮涂层,其特点是透明度高、韧性强,在强光下不易变形。
     这份报告按流程归档时,被隔壁光学研究所的研究员木笛生偶然看到。木笛生正在研究如何将透镜成像永久保留在载体上。此前他尝试过玻璃底片和银盐纸,但前者笨重易碎,后者曝光时间长达十分钟,实用性极低。
     新型硝酸纤维素胶片的特性让他眼前一亮,透明度足以让光线穿透,韧性适合卷装保存,更重要的是,其化学涂层对光线的敏感度是银盐纸的三十倍。
     他立刻向材料所申请了样品,在实验室里进行了三个月的试验。通过调整胶片涂层的化学配比,配合改进后的镜头光圈设计,木笛生成功将曝光时间缩短到五秒。
     联邦二十九年六月十六日,他用自制的木质相机拍下了第一张实用照片:画面是光学研究所的实验室窗口,窗外的梧桐树影清晰可辨,窗台上的烧杯轮廓分明。
     这张照片被送到朱昭熙的案头时,她正在审阅文体部的《群众文娱活动季度报告》。报告里提到,各地的34;工农故事会34;已积累了三千多个原创故事,34;百工百曲34;收录的劳动歌曲超过五百首,但传播范围仍局限于本地,缺乏有效的复制和扩散手段。
     木笛生的照片让她意识到,这或许是解决传播难题的关键。34;能不能让影像动起来?34;朱昭熙亲自召见了木笛生,并引导着他继续这方面的研究,34;如果能记录下工人炼钢、农民插秧的过程,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有说服力。34;
     这个问题将研究推向了新的方向。木笛生团队发现,人眼对连续出现的静态影像有34;视觉暂留34;效应,只要每秒播放超过十六张画面,就能形成连贯的动态效果。要实现这一点,需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如何让胶片连续平稳地通过镜头,以及如何用电力驱动这一过程。
     电力系统的成熟提供了基础。科学院的机械研究所协助设计了齿轮传动装置,通过电动机带动胶片以恒定速度移动,每移动一帧,快门同步开合一次。
     经过五十多次失败,他们在联邦三十一年初春造出了第一台摄影机:木质机身,黄铜镜头,可装载五米长的胶片,能连续拍摄约二十秒的画面。
     同年三月,第一支动态影像诞生。内容是海晏省港口的工人装卸货物:起重机吊起木箱,工人推拉绳索,汗珠从额头滑落——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通过黑白影像呈现时,产生了令人震撼的效果。
     观看试映的文体部干部当场提出:34;应该把39;工农故事会39;里的好故事,都拍成这种39;活动影像39;。34;
     放映机的研发几乎与摄影机同步完成。其原理与摄影机相似,只是将镜头换成了投影透镜,用电力驱动的强光灯泡作为光源。
     最初的放映需要在暗室中进行,幕布是简单的白布,声音则完全缺失。即便如此,当港口工人的影像投射到布上时,围观的群众仍发出了惊叹。
     技术的扩散速度超出预期。文体部迅速组织了第一批34;影像工作队34;,成员包括摄影师、机械师和熟悉群众生活的文艺工作者。他们携带重达三十公斤的设备,深入工厂、农庄、矿区,拍摄的内容完全围绕工农日常生活:
     在沃垦省的集体农庄里,记录农场农民开着蒸汽

第342章 电影萌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