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从大明联邦二十四年,十多年努力攻关的电力技术终于得到突破开始,电力技术以一种难以想象的速度得到发展和普及,最初还仅仅是应用在电报上,彼时虞国工厂的核心动力仍然是蒸汽机,纺织机的传动皮带、钢铁厂的蒸汽锤,都依赖着高压蒸汽的推动。
     就算朱昭熙一直想着首先夯实现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把虞国目前科学技术方面全面提升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水平,但是电力的到来和应用还是给本来朱昭熙计划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变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交织的,这个时代虞国的工业革命。
     与蒸汽机这种动力不同,电力的应用,让动力的获取变得更加便捷,电流能通过导线传输,意味着动力不必局限于机械连接;只要解决能源转化问题,任何地点都能获取动力。这两点,足以改变工业生产的空间格局。
     在朱昭熙下令全国铺设有线电报线路的时候,电力的发展和应用已经不可阻挡。大明联邦二十四年初,蒲阪州的电池工厂破土动工。厂房内的工序并不复杂:工人按比例混合二氧化锰与氯化铵,将锌片封装成伏打电堆。
     这些早期电池电压波动大,寿命仅十几天,但实现了关键突破,让电流脱离实验室,成为可运输、可储存的能源形式。
     紧接着,电报机工厂与电报线工厂相继投产。电报机的原理清晰:按键闭合电路时,远处电磁铁吸动衔铁产生“嘀嗒”声,不同组合对应相应的文字。让虞国的通讯从由驿站和信鸽中解脱出来,实现了全国各地快速通信。
     从联邦二十五年春开始,铁路沿线出现了新设施:每隔五十米立起木质电杆,杆间架设两根外包橡胶,中间浸油麻布绝缘的铜丝。至年末,蒲阪州与海晏省的电报线贯通,两地消息传递时间从七天压缩至两小时。
     海晏省港口通过电报调度船只,装卸效率提升15%;行政系统的公文传递成本降低30%,这些数据让电力应用获得了持续投入的依据。
     联邦二十六年工业会议上,工业部将电力应用优先级提至“与蒸汽机并行”,明确三步规划:先解决“传输”问题,再攻克“生产”难题,最后拓展“应用”场景。
     争论焦点集中在资源分配,有限的工业产能,是继续投入蒸汽机改良,还是分流至电力研究?实际效益给出了答案:仅电报系统创造的价值,就足以覆盖初期研发成本。
     与此同时电灯的改良实验也启动起来。实验室测试了多种材料:炭丝易断,金属丝电阻不足,最终在碳化棉线中找到可行方案。这种灯丝在真空玻璃泡内可连续发光八小时,第一盏实用电灯安装在坤泽城虞皇宫当中。
     但电灯推广受限于供电方式。初期依赖电池组,成本高昂,根本不适合大规模应用,于是大家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电力的大规模应用、存储和推广问题。
     联邦二十八年,蒲阪州煤矿附近建成第一座火电站。其流程清晰:燃煤加热锅炉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动,带动发电机线圈在磁场中旋转产生电流。这座50千瓦装机容量的电站,通过地下电缆为三公里外的中央工厂供电,彻底解决

第341章 电力应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