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邦三十年三月,虞国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之后,向整个虞国各部门各机构发布了一则公告《关于调整劳动与休息制度的通知》。
即日起,全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每周休息两日;国庆、万寿节(朱昭熙生日)放假七日,春节放假十日,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各放假一日。
在得知这些消息之后,很多人都在心里默默地算着得失,过去每天工作十小时,十天休息一天,现在每天少工作两小时,每周多休息一天,一年下来能多休息七十多天。
而工资方面并没有下降,反而听到消息,似乎还在计划着提升工资,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算是好事了,大家之前虽然没有抱怨过什么,但是虞国的所有人,都在计划性指令下,整天都忙忙碌碌,很少有机会休息,工资的确不错,但是除了吃喝之外,基本没机会消费。
这正是朱昭熙推动变革的核心逻辑。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她曾直言:“过去十年,我们靠紧绷的弦打赢了生存战,但弦不能一直绷着。群众需要时间喘气,更需要用健康的文化填充空闲,不然就会被糟粕趁虚而入。”
这份认知源于她对历史教训的警惕。原世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思想借助文化产品涌入,对社会共识造成的冲击,是她始终不敢轻视的前车之鉴。
如今的大明联邦,越国的话本、洪州的戏曲、宁国的小说虽因地理阻隔尚未大规模渗透,但随着航运技术发展,文化渗透只是时间问题。
“堵不如疏。”朱昭熙在常委会上强调,“虞国的文化根子在大明,但不能带着封建糟粕一起继承。历史课要讲清楚农民起义的根源,语文课不能出现‘君要臣死这样的愚忠内容,这些是基础。现在要做的,是给群众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形式。”
行政委员会下设的文体部在一周内完成组建。部长由曾参与编撰《社会主义原理》的学者陈群修担任,从全国各地抽调文化艺术方面的优秀分子担任各级领导。
部门第一次会议上,朱昭熙亲自指示文体部的发展方针:“我们虞国的文娱体育活动,是给虞国所有人创造的,不仅仅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要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要有虞国社会主义特色。”
文体部的首个举措是启动“百工百曲”计划。号召全国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创作歌曲,内容必须围绕“劳动场景”“集体生活”“阶级情谊”。为降低参与门槛,规定曲调可沿用民间小调,歌词只需通俗易懂。
海晏省的渔民很快交出答卷。他们用传统的《打渔号子》旋律,填上新词:“拉网要齐力哟,号子震天响;一网千斤鱼哟,集体分口粮;男女齐动手哟,谁也不偷懒……”这首歌在码头传唱时,连最沉默的老渔民都跟着哼。
沃垦省的农庄则流行起《悯农歌》。词作者是农庄的农技员王春生,他结合田间劳作场景写下:“日出东方亮哟,扛起锄头往田走;你耕我来播哟,汗珠摔八瓣;秋天粮满仓哟,集体笑开颜……”简单直白的歌词,配上朗朗上口的节奏,很快传遍全省。
与此同时,“工农故事会”大赛在各地铺开。文体部明确要求,故事主角必须是普通劳动者,情节要体现“互助精神”“集体智慧”“新旧对比”。
松风省的伐木队记录员张铁柱写的《两根钢钎》成了范本:讲
第340章 文化娱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