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则采用34;读写结合34;模式。学员每日需抄写和背诵《社会主义原理》章节,以及《货殖通论》当中的章节,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每周参加一次集体讨论,主题包括34;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劳动的价值34;等。
考核通过的标准为:能准确背诵十条核心理论,能举例说明三种34;错误倾向34;的危害,能清晰表达34;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34;。
行动开展一个月后,虞国各地的变化已从政策层面深入到社会肌理,形成了系统性的转型态势。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具体事务的处理方式上,更渗透到日常生产生活的逻辑中,呈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特征。
工厂系统的变革最为显着。过去技术人员凭借 34;掌握核心技能34; 形成的隐性特权,在此次行动中被彻底打破。
蒲阪州第一机械厂的案例具有代表性:该厂过去实行 34;技术等级工资制34;,八级技工的月薪是普通工人的 3.2 倍,且享有专用工具房、优先分配福利房等特殊待遇。
行动启动后,工厂 34;清理改造委员会34; 重新评估薪酬体系,将 34;技术贡献34; 与 34;劳动强度协作效率 34; 纳入综合考核,调整后的最高月薪差距缩小至 1.8 倍,且福利分配需经工人代表大会投票通过。
奖金分配公示栏成为车间最活跃的场所。过去公示栏仅每月更新一次,内容多为总额与平均数,具体分配依据模糊。如今改为每周更新,详细列出每个人的工作量、质量评分、协作贡献值及对应奖金数额。
海晏省船舶制造厂的工人发现,过去常被忽视的 34;辅助工种34;(如搬运、维修)在新体系中权重提升,一名负责设备维护的老工人因减少停机时间带来的间接效益,当月奖金超过了部分技术工人,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工人围绕公示栏的讨论不再局限于 34;谁拿得多34;,更多转向 34;如何提高集体效率34;,此类讨论的频次较行动前增加了近两倍。
集体农庄的转型聚焦于土地利用与劳动协作的规范化。34;自留地34; 的清理并非简单收回,而是与耕作计划调整相结合。
沃垦省的三十个集体农庄将清理出的 1200 亩自留地统一规划,其中 800 亩改种高产饲料作物,解决了农庄畜牧业的饲料短缺问题。
其余 400 亩用于试验新式农具,由农庄选派的技术骨干集体耕种,收获归集体所有。这种处理方式既消除了特权象征,又产生了实际效益,使农民对 34;集体利益34; 的理解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收益。
田间劳动的协作效率提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劳动分工按 34;技能匹配度34; 重新划分,过去固定的 34;班组制34; 改为动态调配,擅长育种的农民专司育苗,体力强的负责耕作,精细操作由妇女和老人承担,人均日工作量提升 15%。
二是引入 34;互助评分制34;,每个劳动者的协作表现(如帮助他人完成困难工序、分享种植经验)纳入考核
第337章 汪洋大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