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南武洲三十三个新兴国家的疆域轮廓已经逐渐固定了下来。这些国家的历史不足十年,是联邦体系中建立时间最短的一批政权。其起源可追溯至联邦二十年的“武洲封藩”。
     当时联邦议会通过《武洲战后处置法案》,将南武洲划分为三十三个封邑,由南洋十三国(代、庆、韩、沈、肃、辽、秦、晋、周、鲁、楚、蜀、岷)的皇室子弟分别镇守,条件是“五年内完成战争废墟清理,十年内实现粮食自给”。
     南洋诸国对这次封藩可谓是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这次封藩,增强第二级国家在大明联邦当中的话语权,可谓是卖血支持武洲诸国在南武洲站稳脚跟,把大半个国家的人口、经济、资源投入到这上面,直到现在都还没恢复过来。
     然而,这种基于血缘的预期,从一开始就与现实存在偏差。南武洲的三十三国虽然是由南洋皇室子弟建立,但地理上与南洋本土相隔万里,反与中武洲、东武洲、北武洲的联邦控制区接壤。
     这些周边区域早已被明、越、扬、宁、洪州共和国等六大强国划定势力范围,联邦军的驻军基地距最近的南武洲封邑不足三百公里,而南洋诸国的影响力需跨越广袤的海域才能和他们沟通,根本就不可能在这个时代守望相助。
     地理距离直接决定了资源流向。联邦二十二年,南武洲遭遇蝗灾,庆国分封的庆越国向母国求援,等待三个月后才收到半数粮食援助;而同期向宁国求助的鲁耿国,仅用十天就获得了宁国从东武洲调拨的两万石谷物。
     这种效率差距在后续数年反复出现,使南武洲诸藩逐渐意识到:六大强国的支持比母国的承诺更可靠。
     联邦二十三年,首批技术合作协议在南武洲签署。明国与秦汉国达成协议,帮助其建设两座水力磨坊,条件是优先采购明国的纺织机械。
     虞国向楚武国转让甘蔗种植技术,换取其每年产出的30%蔗糖;越国则为韩武国援建港口,获得该港口二十年的优先使用权。这些合作不涉及血缘纽带,纯粹以利益交换为核心,却切实解决了南武洲的发展困境。
     至联邦二十八年,六大强国在南武洲的技术渗透已形成体系。明国的标准化机床通过鲁武国、晋武国的工厂,使南武洲的农具自给率从15%提升至68%。
     虞国的化肥生产技术经蜀齐国、岷秦国扩散,让甘蔗亩产提高40%;越国的造船工艺则通过韩田国、沈简国的船坞,使南武洲的商船吨位三年增长三倍。
     这些技术输入的直接结果是,南武洲的工业产值中,与六大强国相关的产业链占比达57%,远超与南洋诸国的23%。
     经济依附自然延伸至政治倾向。联邦二十五年的议会投票中,南武洲三十三国中有二十七国支持明国提出的《联邦铁路规划案》,该方案主张将南武洲铁路网接入中武洲的明国控制区,而非南洋诸国提议的“南向线路”。
     投票结果公布后,代国使节在联邦议会质问代湘国代表,得到的回复是:“接入中武洲线路,货运成本可降低29%,这是账本算出来的,不是血缘决定的。”
     这种“务实转向”在军事领域更为明显。南武洲诸藩的国防采购中,60%的武器来自六大强国:明国的制式火枪装备了辽燕国、秦汉国的军队,虞国的轻型

第324章 南武诸国[1/2页]